爸,父也。——《廣雅·釋親》。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
爸 bà
〈名〉
(1) (形聲。從父,巴聲。本義:父親)
(2) [口]∶父親。常疊用 [pa]
爸,父也。——《廣雅·釋親》。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
(3) 又如:爸爸(父親);阿爸
(4) 〈方〉∶叔父 [uncle]
這個地方離三爸的律師事務所不遠,三爸怎麽會不曉得?——巴金《家》
爸爸壹詞常用多見於清朝小說
如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連 隨緣兒 都認不出他爸爸來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回:“忽然壹個小孩子走進來,對著他道:‘爸爸快回去罷,媽要起來了。’”
資料
/question/55610080.html?si=4
“爸”最早見於三國魏張揖所著《廣雅》壹書。按照《廣雅》的解釋:爸,父也。其後《玉篇》、《廣韻》、《集韻》,直到《康熙字典》等均收錄該字,釋義壹般也相同。奇怪的是,自《廣雅》始,逢字書必有“爸”字,而在我們查閱的文獻中,卻很難找到直接用“爸”的語料;在壹些涉及“爸”的使用情況的文獻中,“爸”的地位似乎也不高。我們來看看關於“爸”的壹些記載:
《集韻》去聲四十禡:“必駕切。吳人呼父曰爸。”
《龍龕手鑒·卷四》:爸 蒲可反,楚人呼父也。
《巵林·卷七》(明 周嬰):單家呼父謂之爸。廣雅曰:步可反,父也。
要麽是方言,要麽是某個什麽人家。均不是常規稱謂。可見“爸”不在“正式語言”之中。
只是到了清代情況才有所改觀。胡士雲(2003)指出清代許多白話小說如《官場現形記》等文學作品開始使用“爸爸”這壹稱謂,其後的文學作品用例更多。這和我們的考察是壹致的,但我們發現他提到的壹系列作品中的“爸爸”的出現數量仍然不及他類稱謂。“爸”的真正崛起,是在“國語”運動以後。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