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f9fe0a42336c1eb91a375d8b.html
文庫中的講義~~
文言文復習與應試的方法和技巧(虛詞)
/%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blog/item/72a7f9f8f7e1330cd8f9fdf1.html
這裏的關於文言文的資料到蠻多的~~~
2006年全國17套高考試卷***有14套試卷考查了虛詞,涉及詞語個,其中教學大約規定的18個中考到了16個(焉、所未考到),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以”,有8套試卷考到,“而、乃”有5套試卷考到。需要引起註意的是,除此之外還考到了壹些教學大綱沒有規定的虛詞,有北京卷的“見、已”,福建卷的“若、且”。考生應該擴大復習的範圍。
以下是大綱規定的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以下是教材常見的17個:安、但、耳、夫、蓋、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猶、哉、見。
壹、復習方法
1、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和虛化而來的,許多詞既可作虛詞用也可作實詞用。
如06年考得比較多的“以”字,就要區分其虛實。
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綱諫》)
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操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四個句子中的“以”就分作實詞“率領”“認為”和虛詞“把”“用”講。
區分是實詞還是虛詞,主要從語法角度進行分析,第壹句“以”是整個句子的謂語(句前省略了主語妻、妾、客),沒有其他詞語可以作謂語了;第二句是“以”和“往赴”這連續的兩個動詞構成的連動句;第三句“以肅”是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第四句“以十五城”也是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
2、辨明詞義和用法。
虛詞大多是多義的,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我們在復習中要註意對虛詞進行壹個壹個的整理、歸納,從詞性、使用方法上加以辨析。
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後兩個“乎”都相當於介詞“於”,但前壹個應翻譯為“在”,後壹個應翻譯為“比”(“乎、於”的前面如果是壹個形容詞,那麽就翻譯成“比)。“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中“乎”是壹個形容詞詞尾,不譯。
3、通曉古今。
有的文言虛詞尤其是雙音節詞雖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來,出現在現代漢語裏,但其意義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裏表示原因、依據,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藺列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而現在則用來表示結果。
再如“於是”在古文裏更多的是兩個單詞,現在則是壹個雙音詞。
這樣的詞語還有“可以”“以為”“至於”“指示”“其實”“以及”“因為”等,要做好系統的復習。只有通曉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釋古”。
4、重視課文
今年14套考查文言虛詞的試卷中,最多的形式是與課文結合,***有套。
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天津卷)
A. 乃戮之於市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B. 詢遣谷崇以狀聞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C. 卿今為吾行也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獨享之乎.
爾其無忘乃父之誌
***8個句子,4個句子來自於語段,4個句子來自於教材,如果對課文缺少了解,這種題目的得分率肯定不高。
二、應試技巧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例如《廉藺列傳》中有這樣壹個句子:“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必”應該解釋成什麽,人教版的教材有過變更,有解釋成“壹定、實在”的,也有解釋成“如果”的,拋開句子的語言環境,這兩個似乎都能說得通。但如果能夠從語境角度加以分析,實際上不難分辨。這是當時尚為門客的藺相如對趙王說的壹句話,如果解釋成“壹定、實在”,不符合藺相如的身份。退壹步講,即使後來藺相如“拜為上卿”,也不可能這樣說,無論如何,這包括著對趙王的不敬,如果藺相如真這樣說,那麽藺相如就不是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了。這實在是壹個脫離語境的解釋。解釋成“如果”語氣就委婉得多了。
又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四川卷)
A、隱於壺山之陽 室西連於中閨
B、乃為英設壇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待以師傅之禮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D、怪而問之 拔劍撞而破之
該題答案是D,B項兩個“乃”的意義就要根據語境來作分析。“乃為英設壇席”是樊英屢次不應安帝征詔,安帝就在在多年禮待樊英之後,設壇席,待以師傅之禮,“乃”應該解釋為“就”。“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語出《石鐘山記》,蘇軾對以斧斤考擊而去探尋石鐘山命名的方式極不理解,在文章開頭就說對這個方法“余尤疑之”,在“寺僧以小童持斧”時,他又“固笑而不信也”,所以,這個“乃”應該解釋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2、全句關照法
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不實在,在句中主要起壹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作語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語氣“息息相關”。作語氣副詞的“其”可作感嘆、揣測、反問、希望、命令等多種語氣,必須與整個句子結合起來分析。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湖南卷)
A.逮乎來世,周子復生於斯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綴以排比之句 則遣從事以壹少牢告廟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D.上與《詩經》、《周易》同風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該題答案為B,A項前“乎”相當於“於”,後“乎”與句子整個語氣配合,表疑問語氣。C項第壹個“而”解釋成“但是”,後壹個“而”表並列關系,不譯。“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這個句子中,“不言法”與“法未紊”之間顯然存在著轉折關系;“所謂忠者不忠”與“所謂賢者不賢”無論從語法結構還是從語意上分析,都極其相似,從全句來看,是並列關系的連詞,在這裏可以不譯。
3、句位分析法
壹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壹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壹般是語氣副詞,如“其李廣將軍之謂乎”,因為“其”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後壹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破璧”,在名(代)詞後壹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語氣副詞,壹定)無忘乃父之誌”。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壹組是( )(江西卷)
A.以 研墨及丹鉛,飽飲墨以俟
遂自投汨羅以死
B.者 而內子及婢輩罔不竊笑者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C.之 余倘然久之
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D.與 仍挾壹冊與俱
酈遠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答案為C。“余倘然久之”之“之”,用在時間名詞“久”之後,起湊足音節之用,而“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句末語氣助詞是“矣”,“之”是“哀”的賓語,顯然是壹個代詞。
4、語法分析法
壹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作用是不壹樣的,如果作主語,就是名詞或代詞,作謂語就是動詞或形容詞,如果作狀語,就是副詞、形容詞或介賓短語。虛詞也是如此。比如有虛詞“以”的四個句子:
① 俅以幸臣躐躋其位;②得全首領以沒;③扈從以行;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壹個規律,即“以”字的後面是名詞,“以”為介詞;“以”後面是動詞,“以”為連詞。由此可知,題中①、④兩句是介詞,用於名詞之前,與名詞構成介賓短語,但壹用在身份前,壹用在工具前,意義不同;②、③同為連詞,都是用於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關系,用法意義相同(表目的,用來)。
又如: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 )(北京卷)
A. 三請,不見許
徒行見公曰
B. 令國致樂不已
狗馬室妾,不已厚乎
C. 公驅,及之康內
願夫子之幸存寡人
D. 晏子乃返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答案是D,A項“見”分別解釋為“被”和“拜見”,“見”後分別是動詞“許“和名詞“公”。B項“已”分別解釋成動詞“停止”和副詞“太、過分”,兩句“已”前都有副詞“不”,但前句“已”後已經沒有其他詞語充當謂語,而後壹句有形容詞“厚”充當句子謂語。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語法結構來判斷其意義。
5、代入檢驗法
將判斷出來的意義代入句子中,若結合上下文,語意通暢,即可驗證準確。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轉折的意義,若判斷為承接關系,可用〃就、隨後、那麽〃替代,若判斷為轉折關系,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後若前後語意不通暢,則說明判斷不準。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重慶卷)
A、其人已去,追而還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晝則默誦,夜則閉戶
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
C、不得已而為盜耳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D、為之大慟,出私錢以濟之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答案為B,兩個句子都是兩個則連用,表並列關系。A項的“其”,分別是“那”和“他的”,單純從結構上看,似乎差不多,但仔細推敲,如果采用代入法,就會發現,“其人”不能解釋為“他的人”,而“其妻”不能解釋為“那個妻”。同樣,C項兩個“而”,前壹個表順承,相當於“就”“才”,後壹個表轉折,相當於“但是”, D項兩個“為”分別是“因為”和表被動。如果代入嘗試壹下,立馬可以作出判斷。
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意義
/news/2009-09-10/20090910142905.shtml
而:
1、連詞,表示前後兩個詞或詞組之間的並列、轉折、相承等關系。如:
⑴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⑵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宮賦》)
⑶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⑷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
2、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即表修飾。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3、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如果”、“卻”的意思。如:
子產而死,誰其嗣乎?(《左傳》,子產:人名;嗣:繼承)
4、如,像。如:
黭(yān)然而雷擊之,如墻厭(yà)之。(《荀子·強國》,“黭”通“奄”,突然,急速;厭:壓)
5、第二人稱代詞,妳、妳的。如:
余之而無罪也。(《左傳》)
乎:
1、介詞,相當於“於”。如: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2、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或“呢”。如: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⑵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3、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呀”。如:
美哉乎,山水之固(《史記·吳起傳》)。
4、形容詞詞尾。如:
汩乎混流,順阿而下。(司馬相如《上林賦》)
其:
1、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如: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之不服(《荀子·勸學》)
2、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者命令。如:
⑴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⑵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⑶其可怪也歟。(《師說》)
⑷吾其還也。(《左傳》)
3、形容詞詞頭。如: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áng)(《詩經》)。
4、副詞,“壹定”的意思。
5、代詞,指自己。如:
余亦悔其隨之而未窮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為:
1、wéi,介詞,“被”。如: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被。
2、wèi,介詞,“替”、“給”。如:
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後》):替。
3、wèi,介詞,“因為”(引申為“為了”)。如:
天有常行,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因為。
4、句末語氣詞。讀wéi,表示反問或感嘆。如:
⑴死何含珠為?(《莊子·外物》)
⑵今故告之,反怒為!(《漢書》)
焉:
1、“於何”,在哪裏。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於此”,在這裏,在那裏。如: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
3、連詞,相當於“乃”,“則”、“就”。如:
若赴水火,入焉沒耳。(《荀子·議兵》)
4、語氣詞,無義。如:
始壹反焉。(《愚公移山》)
5、“怎麽”。如:
焉用亡鄭以倍鄰?(《左傳》)
6、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然:
1、表示轉折,不過、但是、然而。如: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遊褒禪山記》)
2、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如: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所:
1、量詞,“套”、“座”,用於房屋。如: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賦》)
2、為……所,表示被動。如: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3、表示大概的數目。如:
父去裏所。(《史記·留侯世家》)
4、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的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而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也:
1、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句末語氣詞,與“何”相應,表示疑問語氣。如:
何也?
3、句中語氣詞,表語氣停頓,以引起下文。如: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回:顏回)
且:
1、連詞,“而且”、“並且”。如:
余悲之,且曰。(《捕蛇者說》)
該意義下,常用句式中的“且”:
①既……且……:表示“又……又……”。如:
三軍既惑且疑。(《孫子兵法》)
②且……且……:表示“又……又……”,或“壹邊……壹邊……”。
2、連詞,“況且”。如: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誌》)
3、連詞,“尚且”,“還”。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
4、語氣詞,讀jū。如:
匪我思且。(《詩經》)
5、副詞,“茍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6、副詞,“暫且”,“姑且”。如:
縣官且順群臣言。(《漢書》)
7、副詞,“將要”,“快要”。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
8、應當。如: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滕王閣序》)
從:
1、由,自。如: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堂房親屬。如: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晉書》)
3、副,與“正”相對。如:
從二品官員。
4、跟從,引申為“追趕”、“使……隨從”。
5、順從,聽從,引申為“任憑”、“聽憑”。
(以上意義中“從”都讀cóng)
6、參與。如:
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7、南北方向。如:
衡從其畝。(《詩經》)
8、放縱,縱容。
(以上意義中“從”都讀zòng)
9、從容,不慌不忙。如:
張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史記》)
10、慫恿。如:
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史記》)
(以上意義中“從”讀cōng)
矣:
1、語氣詞,相當於“了”。如:
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2、語氣詞,表感嘆。如:
定霸王之業,難矣。
3、語氣詞,表示命令或請求。
因:
1、憑借,依靠。如:
因人之利而敝之,不仁。(《左傳》)
又:介詞,依照,根據。
又:介詞,趁著。
2、介詞,由於。
又:介詞,由,從。
3、副詞,於是,就。
於:
1、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到”、“向”、“對於”等。如:
⑴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⑵達於漢陰。(《愚公移山》)
⑶趙氏求救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⑷漸聞水聲潺潺,而瀉於兩峰之間這,釀泉也。(《醉翁亭記》)
⑸余於仆碑。(《遊褒禪山記》)
2、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過”。如:
苛政猛於虎也。(《論語》)
3、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如:
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4、動詞詞頭。如:
黃鳥於飛。(《詩經》)
5、wū,嘆詞,表示呼聲或贊嘆。如:
禹曰:“於,帝念哉!”(念:常常想)(《尚書》)
與:
1.yǔ,給與,授予。如:
與鬥卮酒。(《史記》)
2.yǔ,結交,親附。如:
相與為壹。(《過秦論》)
3.yǔ,對付。如:
龐火爰易與耳。(《史記》)
4.yǔ,和,跟,同。如:
六國與秦皆諸侯。(《過秦論》)
5.yǔ,贊許。如: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
6.yù,參與,參加。如:
蹇叔之子與師。(《左傳》,蹇叔:人名;軍:軍隊)
7.y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如: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
哉:
1.語氣詞,表示感嘆,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如: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
2.語氣詞,表示反問,相當於現在漢語的“呢”,“嗎”。如:、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又:表示疑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嗎”。如:
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則:
1.準則,法則。如:
以身作則
(該意義可以引申為“效法”,作動詞。)
2.乃,就是,是。如: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3.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便”,“那麽”。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嶽陽樓記》)
4.連詞,用在對比句中。如:
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荀子·正論》)
5.連詞,表示假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假如”。如: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
之
1.動詞,到……去,往。如:
子將安之?(《說苑》)
2.第三人稱代詞。如:
學而時習之(《論語》)
3.指示代詞,這,這個,此。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4.第壹人稱代詞,我。如:
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5.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如: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
6.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7.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8.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如:
蚓無爪牙之利(《荀子·勸學》)
9.無義,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
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