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 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賢 Samantabhadra 、觀世音 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壹。
[編輯本段]何謂“菩薩”?
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壹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又《佛地論》有三義:“1. 謂諸薩 求菩提故。2. 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壹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壹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 種性-未得凈心。2. 入-發心修學。3. 未凈-已入而未達凈心地。4. 凈-入凈心地。5. 未熟-凈者未入畢竟地。6. 熟-入畢竟地。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 定-已入定地。9. 壹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 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
壹念惡即此岸,壹念善即彼岸,善惡皆拋即菩薩。
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編輯本段]學術定義
菩薩
(術語)具名菩提薩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註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十四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隋代嘉祥疏)壹曰:“菩提雲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二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凈名疏》壹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雲開士始士。又翻雲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天臺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余字。譯雲大道心成眾生。”《等不等觀雜錄》壹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產+夆],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阝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①柬埔寨西部的省。西鄰泰國。面積 1.3 萬平方公裏。人口 22 萬。省會菩薩。西部的豆蔻山,占全省三分之壹,森林茂密,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保護林。北部和東部高度稍降。西部潮濕,東部稍幹。產稻、豆蔻,有捕魚、養蠶、釀酒等業。盛產大理石。丹永河橫貫,6~11 月高水位時,可以通航。金邊至曼谷的公路和鐵路通過東部地區。
②柬埔寨菩薩省會。位於丹永河下遊北岸,在磅清揚的西北方。人口 1.4 萬。公路和鐵路連接金邊和馬德望。有航空站。雨季時,吃水 4 米的船只,可自金邊起航,經洞裏薩湖至此。農、林產品和礦石的集散地。城南的丹永河是豆蔻山木材的流放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