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張遼,不得不提壹件事:都說呂布是三姓奴才,但張遼換主比呂布還多,曹魏五將中居然有四個漢奸。至於五虎幾位將軍的忠心,讀者要先看三國誌正史再來回答——言情小說不準確。
呂布被稱為三姓奴才,因為他本來姓陸,後來又跟了丁、董。如果要給劉備壹個幹兒子,然後改名叫劉封,如果呂布給丁元東幹兒子,那就改成丁步和了。這兩個名字看起來太搞笑了,而且呂布也沒有給別人養子,所以也沒有改姓——改姓的養子有繼承權,呂布顯然沒有繼承權,所以就叫了。
呂布只換了兩個主子,就是丁原和董卓。他與司徒王允是盟友:“準妳以布為將軍奮勇殺敵(後漢書上,是假節,儀勝三司,入封侯,* * *執朝政。《三國誌》卷七”
我們都知道呂布的部將張遼最後還是回歸了曹操,但是不看三國正史就不知道了。在張遼投降曹操之前,他已經換了三個主子,而這三個主子中有兩個是被呂布殺死的:“張遼是文遠,後今乜壹,為避怨恨而改姓。並州刺史丁原利用廖的武力,叫他去搞,讓兵去京都。何進派易河北招兵,得了千余人。盡管如此,兵敗,兵歸董卓。卓敗,兵歸呂布。”
從《三國誌》卷十七(除特別註明外,文中五俠史料均出自《三國誌》卷十七,五虎記載均出自《三國誌》卷三十六,下文未註)可以看出,張遼最早追隨丁原,地位並不低於呂布(呂布為丁原主簿,為曹主簿,陳壽為姜維主簿)。最後在下邳被圍的時候,背棄呂布投降了曹操,直接讓他做了將軍:“太祖在下邳破呂布,遼全部投降,拜中郎將,封他為關內侯。”
從《三國誌》中的記載來看,張遼是帶著大批人馬主動向曹操投降的,當然也沒有在白門樓痛斥曹操。如果他真敢發誓,以曹操的狠心脾氣,劉備和關羽早就砍頭流血了,也不會救張遼壹命。
五子之首是張遼,其次是樂進、於禁、張合和黃旭。他們的遭遇和《演義》中記載的基本相同,我就不多說了:宇金投降關羽,黃旭是騎兵大將楊奉的校尉,張合是袁紹的河北四大支柱之壹,在閻良排名僅次於曹操和文醜。
五位優秀將領中,只有樂進·勒·錢文忠心耿耿:“樂進溫文爾雅,楊平保家衛國。”。他長得矮,膽子大,跟著太祖做官。"
張遼八百萬對十萬逍遙津戰的總指揮其實是,因為當時是沖將軍(後升為右將軍)的假節,可以代理曹操——張遼是蕩口將軍的假節,李典是魯將軍的假節。
曹魏的五子中有四個叛逆的將軍,蜀漢的五虎中有幾個忠誠的將軍?這就很尷尬了——根據官方記錄,好像只有壹個。
對於武聖關羽,我們就不多做評價了。三國正史中,並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這壹說。當年,關羽和劉備的妻子、兒子(妻子是復合詞,意思是妻兒、嬪妃、女兒不算在內)壹起被曹駿俘虜。最終,關羽逃到了劉備那裏,而劉備的糜妻和未名子則從正史上消失了。
關羽在斬顏良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劉備在元,因為劉備投奔了元,元給予了他很高的禮遇。排場應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三國誌》卷三十二記載:“邵遣路迎之,至葉二百裏見先主。月過幾日,失兵小聚。”
分散的士卒都知道劉備在袁紹的地盤,紛紛前來修建。這個時候關羽說不知道劉備的下落,估計沒幾個人相信。
趙雲原是公孫瓚的部下。這個我們都知道,還是算了吧。而在演義中,與關羽壹起發動長沙戰爭的黃忠——黃漢升,在正史中並沒有那麽忠心——如果他真的與關羽同生共死,互相欣賞,關羽以後也不會恥於與他交往。
正史中,黃忠換主的次數和呂布差不多:“黃忠性格崛起於漢朝,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中郎將,曹,荊州,假行將軍,都留在崗位上,都歸長沙鎮守韓玄。先主居南定諸郡,守約隨入蜀。”
委托的意義是什麽?我不需要解釋。讀者可以查字典。
黃忠先是當了劉表的中郎將,後又當了曹操的臨時將軍。劉備是他的第三任師父。當曹操得知荊州的假將軍黃忠將夏斬首時,他會有什麽感受?
黃忠沒有堅持,馬超當然沒有。他的經歷堪比呂布,但馬超坑死於自己的父親:建安十六年馬超隨韓遂造反,建安十七年馬騰、馬修、馬鐵被殺。言情小說顛倒了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
馬超造反的時候,就知道魏京之父馬騰,車長馬修,馬隊長馬鐵都活不成了。所以他對韓遂說:“現在晁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也要棄子,收晁為子。(《三國誌·卷十五》裴松之引《魏略》)”
這樣蜀漢五虎自始至終都是忠心的,只有張飛和(演義裏的翼德)是忠心的。
劉備稱帝。除了封張飛為車騎將軍、西鄉侯之外,還讓他兼任李思太尉。讀者都知道,李思的隊長是壹個秘密檢查員,監督首都和北京周邊地區:“他在帝國首都工作,所有外部縣做壹切。封侯爵,外戚,及以下三公官職,無尊。(蔡邕《漢儀》)
張飛死後,諸葛亮沒有把這個位置給任何人,而是自己擔任了這個職務。
張飛之所以能得到劉備的信任,是因為張飛的忠誠是百分之百的——劉分家的時候,張飛寧願在茫蕩山作戰,也不願向任何壹方投降。雖然在遊擊戰中“娶”了夏的侄女,但張飛並沒有投靠曹操的意思——張飛“嫁”的時候,關羽是在為曹操立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曹魏五傑中只有和樂是忠臣,而五虎中只有張飛和是忠臣。看了這十位名將的簡歷,不知道讀者會怎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