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7歲從師而學,直至26歲赴山東做官,在他壹生中,諸子百家之書無所不讀,且記憶驚人,能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為世人所嘆服。鹹豐八年,21歲的趙國華赴永平府參加府試,取第壹名。學使李古廉壹日出手諭,傳豐潤廩生趙國華,本日申刻進院,攜帶筆墨。俟國華至,則公堂設座,紅氈在幾,命作募修永平府文廟引,並言必駢體文。至其文成,極承獎勵,兩郡同考之士,索稿不暇。其文結句雲:崇儒衛道,人盡幹城,走筆伸言,我慚領袖。此後兩丁俎豆,永昭堂廡之尊嚴。他年壹甲冠袍,倘作辟雍之謁拜。世人評論說,以壹尚未中舉之庠生,居然學使指名作永平府募修文廟引,並言必駢體文,此等文字,既需多引典故,又需對句工整,平仄押韻,又有定格,壹般考生,多不識此。即使長於此道者,精心構思,當場完卷,亦非易事。可見國華之詞采超群,早為李學使所看出,可比伯樂之識良馬也。
在濟南,壹日同僚文會,與會者七八人。某先生曰:今日余命壹冷題,諸公試言有關夜壺之典故,多者為勝。國華當時壹笑說,諸位先說吧.諸公七拼八湊***有八九個。輪到國華,除上述之外,又說到七八個時,諸人已驚嘆不已,最後國華***說了近二十個,乃徐曰:我本記不了這許多,事有湊巧,昨晚我在燈下看類書,偶然碰到這個題目,不想今日就用著了。某先生曰:菁衫不欺,此其壹。即使他人也看此題,未必能將這許多典故的出處、時代、人名、事跡說得如此清晰,真高材也。因此,趙國華歿後,河南趙家琪所寫祭文中,有這樣壹句,百萬卷書不足供壹日讀。這雖說有些誇張,但也說明其閱讀之速實在驚人,況且讀後又能記憶,所以學問淵博。吳汝綸說,趙國華的文章,自周秦以來至近代名家,蓋無所不學,非具有非凡之天資,焉能盡讀古今名家之書乎。清朝末期,吏制腐敗,壹些官吏貪贓枉法賣官鬻爵,草菅人命,為所欲為,故有官久必富、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而趙國華在山東歷仕三十余載,歷任知縣、知州、知府,直至署理山東按察使、鹽運使等職,並曾在他的上司指派下,賑濟饑民,督修黃河決口,查辦壹些案件,卻能做到廉正從公,不徇私情,不畏構怨,不屑於承奉上司,不甘於隨俗應酬敷衍。在國華代理金鄉縣知縣時,程筱泉薦王文慶,國華答應了,程則贈送國華百金,而國華卻堅決不收。
趙國華在山東任按察使時,歷城有壹舉人,橫行鄉裏,魚肉百姓,無惡不做。他上通京官,五府六部以及閣臣中皆有其親信,州縣懼其權勢,則唯命是從,因此稱霸壹方,無人敢惹。經使司查明,請至使署當廳下監,定死刑.該舉人聲言無有部文妳奈我何?(清代舉人需經部革去功名後才能拿問)時恰適學使某公蒞臨,代部開除其舉人功名,後部文調舉人到京,時已斬首示眾,為民除了壹害,百姓無不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