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順序為:橫撇彎鉤、豎、豎、橫折、橫、橫。
陽,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yáng。最早見於甲骨文。會意字兼形聲字。從阜,昜聲。字義與山有關。其本義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壹說本義是指高處見到光明的地方,或高處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後引申為日光,日頭;又引申為有光的;又引申為公開地意思。
“陽”,六書屬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的“陽”字左邊是“阜”(土山),有升高的意思;右邊上部是“日”,下部是“T”,是祭神的石桌(有學者認為指樹枝),表示太陽升到了祭桌(或樹枝)的上方。
金文在“T”的左下方加“彡”,表示陽光,變為“昜”,會意太陽升起,陽光普照,“昜”兼表聲。篆文承續金文字形。小篆線條化。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阜”寫成“左耳旁”。楷書筆畫化,“阜”變為“左耳刀兒”。簡體楷書以“日”代正體楷書的“易”,成為通用的簡化字“陽”。
《說文》:“陽,高明也。從?,昜聲。”其本義亦當為“高明也”,非具體指山之南、河之北也,當指高處見到光明的地方,或高處陽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從阜從昜會意。甲骨文見昜、陽,但未見陰和侌,西周金文則昜、陽、陰俱見。
陽康熙字典義:
《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
《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又《玉篇》:雙也。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為陽。《詩·小雅》:歲亦陽止。又《爾雅·釋天》:春為青陽。註:氣清而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