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鄭袖割鼻子是什麽典故

鄭袖割鼻子是什麽典故

鄭袖割鼻子是什麽典故如下:

戰國末時,楚懷王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名叫鄭袖,性情淫蕩而妒忌。後來,魏王又送給楚懷王壹名美人,懷王立即被她迷住了。鄭袖受到冷落,惱恨在心,決定設計陷害。有壹天,鄭袖對新來的那位美人說:“君王是特別喜愛妳的,但不太喜歡妳的鼻子。妳見君王的時候應當用手把鼻子掩住,這樣君王就會長久地寵幸妳了。

”美人誤以為鄭袖是好意關心自己,就照她的囑咐去做。懷王感到奇怪,就問鄭袖:“新美人見了我常常掩住鼻子,是怎麽回事?”鄭袖說:“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掩鼻。”懷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

鄭袖居心險惡,使美人無辜受禍,後人提及此事,面不了感慨壹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雲:“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見丹誠赤如血,誰知偽言巧似簧?勸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婦為參商。”就是指的這件事。

楚懷王懲治美人的手段,就是古代的劓刑。“劓”字音“意”,它由“鼻”字加“刀”組合起來,含義很明顯,就是用刀割鼻。上古時,劓刑常和黥刑並用。《易》經中說:“其人天且劓。”前人疏雲:“剠(黥)額為天,截鼻為劓。”

按照八卦的分屬,額為乾,乾又指天,所以黥額的刑罰叫做“天”,鼻為艮,毀艮就是割鼻,即劓刑。劓刑和黥面、割耳、宮刑、刖足都使人身體致殘,雖然輕於死刑,但都能給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尚書·呂刑》篇把這五種刑罰稱為“五虐”。

劓刑在夏商時已普遍使用。據說,夏時受過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盤庚遷都到殷之後,下詔說:“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

意思是,對那些不仁不義、桀驁難馴、壹有機會就幹壞事的人,輕者割去鼻子,重者處以死刑,使他們斷子絕孫,務必使新都城內不再有這壹類人。

周時正式把劓刑定為五刑致意,並且明文頒布“劓罪五百”,當時“凡觸易君命,革輿服制度,奸淫盜攘傷人者,其刑劓。”就是說,那些違抗國君的命令、破壞規章制度、奸淫偷盜、破壞治安、打架鬥毆、傷人身體者,都要受割鼻之刑。

鼻子長在人的面部的正中,位置顯著,割掉鼻子,臉上就留下壹個突出的標記,和受過墨刑的人臉上的黥痕壹樣,都無法掩蓋。據記載,古代那些受過劓刑和黥刑的人不便在當地存身,就結夥逃亡到邊遠地方夷人(少數民族)居住的區域。

夷人看見這些沒有鼻子、臉上有印記的人感到驚奇,就問他們怎麽回事,他們欺騙夷人說,這在中國是壹種風俗。

夷人仰慕中原文化,都效仿他們,也互相割去鼻子,或在臉上刺上花紋。結果在夷人那裏倒真正形成了比較固定的風俗習慣。1以至於在唐宋時,某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割鼻子的傳統,刺面的習俗延續的時間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