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之無色界:沒有形象,也不存在聲音
非想非非想處天(成語:想入非非):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壹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無所有處天: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壹類,名無所有處。
識無邊處天: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壹類,名為識處。
空無邊處天: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壹類,名為空處。
三界之色界
四禪之“五不還天”,又稱:凈居天,三果聖人居住。
1、色究竟天(阿那含天,若菩薩修德成滿,於此示現壹切世間最高大身者,為報身佛,亦即菩薩所見佛身相好無邊者):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壹類,名色究竟天。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壹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2、善現天(阿那含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壹類,名善現天。3、善見天 (阿那含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壹切沈垢。如是壹類,名善見天。4、無熱天 (阿那含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壹類,名無熱天。5、無煩天(阿那含天):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壹類,名無煩天。
四禪之“舍念清凈地”。
1、無想天 (外道所修)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壹類,名無想天。2、廣果天: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壹類,名廣果天。3、福愛天: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壹類,名福愛天。4、福生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壹類,名福生天。
三禪之“離喜妙樂地”。
1、遍凈天:世界身心,壹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壹類,名遍凈天。2、無量凈天:凈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壹類,名無量凈天。3、少凈天: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壹類,名少凈天。
二禪之“定生喜樂地”。
1、光音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壹類,名光音天。2、無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壹類,名無量光天。3、少光天: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壹類,名少光天。
初禪之“離生喜樂地”。
1、大梵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壹類,名大梵天。2、梵輔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壹類,名梵輔天。3、梵眾天:世間壹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壹類,名梵眾天。
三界之欲界{五趣雜居地}
欲界六天:
1、他化自在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壹類,名他化自在天。
2、化樂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玉體}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壹類,名樂變化天。
3、兜率天(彌勒菩薩現居此天,將來下生人間成佛。):壹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壹類,名兜率陀天。
4、夜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壹類,名須焰摩天。
5、忉利天(玉皇大帝):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壹類,名忉利天。
6、四天王天(天龍八部多為此天所攝):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壹類,名四天王天。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不能割舍妻妾的恩愛,但也不犯邪淫,故於心中生明白世間處世之心,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與日月為鄰,如此壹類稱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對於自己的妻子,淫愛已較微薄,但對修行起居並不拘泥,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間之頂,如此壹類稱忉利天。
3. 欲界-須焰摩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對於淫愛有需求時則行淫愛,但結束後則不會想念回憶,處在人世間動時少靜時多,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於虛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壹類稱須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大多時以靜修身,若有需要時才予以回應世間事,不會違反這樣的常規,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與下界如人間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無接觸,乃至面對劫壞(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災害也不會殃及,如此壹類稱兜率陀天。
5. 欲界-樂變化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麽欲心,完全是依據對方的應對來行事,當面對死亡的時候,其感覺如同嚼臘,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壹類稱樂變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麽人世間的心,對於在世間行事能夠了然超越,命終之後,能夠超越世間化現無極的境界,如此壹類稱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這六種天境,雖能脫出形體但心中尚有執著,所以稱為欲界。
7. 色界-梵眾天
佛告訴阿難,壹切世間修心的人,不修禪定無法獲得智慧,但若能堅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欲的情事,不論處於靜時或動時,都沒有任何的心念,各種情愛欲染都無從生起,就不會留在欲界,,此類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侶梵眾,如此壹類稱梵眾天。
8. 色界-梵輔天
承上段,如果欲望的習氣已經去除,離開欲望的心已經浮現,在各種佛教的規律儀式,能夠喜愛並樂於去順從,則該修行人能夠行僧侶的德行,如此壹類稱梵輔天。
9. 色界-大梵天
承上段,如果覺得身心都通融圓明,威儀俱全,都能明了各種戒律並能遵守,則該修行人能夠統領僧侶梵眾,成為大梵王,如此壹類稱大梵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壹切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各種苦惱及五蘊不會從心中起,這種境界可稱為初禪。
10. 色界-少光天
佛告訴阿難,其次在梵天中,統理梵人能夠圓滿梵行(身為僧侶的德行),心中寂然不動自然生出光明,如此壹類稱少光天。
11. 色界-無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後能夠光光相照,照耀無盡的十方世界,到處都是如硫璃所成,如此壹類稱無量光天。
12. 色界-光音天
承上段,能夠吸收護持此圓滿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體,化現清靜而應用不盡,如此壹類稱光音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壹切憂慮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已經了解並降伏初漏(五蘊之始),這種境界可稱為二禪。
13. 色界--少凈天
佛告訴阿難,再進壹步,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已具有圓滿光明,並了解其中的精妙,並能夠去施行,通曉寂靜無爭之樂,如此壹類稱少凈天。
14. 色界--無量凈天
承上段,再者,寂靜空無現前,引發無有邊際的身心輕快安隱,成就寂靜無爭之樂,如此壹類稱無量凈天。
15. 色界--遍凈天
承上段,壹切身心於十方世界圓明潔凈,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勝境現前,歸於寂凈安樂,如此壹類稱遍凈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具備有浩大的隨意順心,故能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樂的心中,已經歡喜俱全,這種境界稱為三禪。
16. 色界--福生天
佛告訴阿難,再者,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各種苦厄不會壓迫身心,苦因已盡,但樂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壞。此時苦樂兩種心境頓時舍棄,各種煩惱趨滅,純壹之福性生出,如此壹類稱福生天。
17. 色界--福愛天
承上段,如果舍得之心圓融,了解何謂清靜無為,自然無法遮擋福性,在未來可得妙意隨順,如此壹類稱福愛天。
18. 色界--廣果天
佛告訴阿難,從此天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路,若於初發心時,有無量凈光,福德圓滿光明,乃因修行證得而住此,如此壹類稱廣果天。
19. 色界--無想天
承上段,若於初發心時,乃是對於苦樂厭離,精進的研究如何舍棄心念,從不間斷,並能做到舍棄壹切道法,身與心具滅,心思凝定,經過五百劫。該人既然以生滅為修行之因,故不能發現明了生與滅的本質,所以會有初半劫滅後半劫生的狀況,如此壹類稱無想天。
佛告訴阿難,此四種殊勝的的天境,壹切世間各種苦樂所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無為究竟不變的天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純熟,故稱為四禪。
佛告訴阿難,在此當中還有五種不還天,在下界時九種習氣皆能除盡,無苦也無樂,由於沒有舍戀,故心無掛念,能安心立命於壹處。
20. 色界-無煩天
佛告訴阿難,由於苦樂兩滅故無爭鬥之心,如此壹類稱無煩天。
21. 色界-無熱天
能夠了解苦樂天機,勤於研究,如此壹類稱無熱天。
22. 色界-善見天
對於十方世界能夠圓滿的了解清楚的看見,不會被什麽塵垢所遮擾,如此壹類稱善見天。
23. 色界--善現天
對於苦樂有精辟的見解,沒有阻礙,如此壹類稱善現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夠究竟脫離之前所述,了解物質的本性,有如進入無邊的境界,如此壹類稱色究竟天。
佛告訴阿難,此五種不還天,前面所說的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四位天王,具有獨特的見聞,他人等不能了解。就像世間,在曠野深山,講道的場地,都有阿羅漢在住持,但世間的凡人卻不能看見般。
佛告訴阿難,以上這十八天獨行而無所窒礙,沒有形體的牽累,到此為止的境界稱為色界。
其次,佛告訴阿難,再過來更有上層,於色界的邊際中,再分有兩條路線,若能舍棄心念,發現大智慧開悟,便能脫離塵界,成為阿羅漢,進入菩薩的境界,如此壹類稱為回心大阿羅漢。
25. 無色界--空處
承上段,若在舍心的過程中,以厭離為成就,感覺到身軀是壹種障礙,然後以此方法去掉這樣的障礙入於空處,如此壹類稱為空處。
26. 無色界-識處
承上段,各種障礙既然消滅,便成為無礙無滅,其中只剩下阿賴耶識,存於邊際非常微細,如此壹類稱為識處。
27. 無色界-無所有處
承上段,空與色既然都已消滅,識心也都滅了,故十方壹片寂靜,無來無往,如此壹類稱為無所有處。
28. 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
承上段,如果識性不動,積極的研究滅性,在無盡中,發現(終了)的特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存在與不存在沒什麽不同,終了與不終了也沒什麽不同),如此壹類稱為非想非非想處。
上述四種境界,窮於研究空界,但不能了解空的根本道理,故居此天無法再進壹層,如此壹類名為不回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的境界,進入其他外道的天境,窮於研究空理,迷失無法自拔,便會轉入輪回。
佛告訴阿難,在各種天境中,每位天人都是凡夫,都是因本業福報的酬謝,若酬謝完了便墜入輪回。他們的天王就是菩薩在修三磨地的過程中,慢慢的增進,回向聖界的修行路。
佛告訴阿難,在那上述的四空天中,身心都已滅盡,定性已現前,沒有業果的顯現,從此已至終了,稱為無色界。
這些天境都是不了解妙覺明心的真理,累積了妄想錯誤所發生,故形成了三界,並於其中隨意沈淪,沈溺於七趣中,(七趣--地獄、惡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羅、天趣),補特伽羅,各自從其屬類。
各位網友,在此已談完了三界,三界就是七趣中的天趣,也就是俗稱的天堂,我想大家對於壹個人為什麽能到天堂,到那壹個天堂應該有初步的了解,有了解才不會被迷惑,也才能認清正確的道路。
六道:(阿修羅道、仙道、人道、畜牲道、惡鬼道、地獄道)
阿修羅道:
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蔔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阿難。別有壹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仙道:(修布施持戒之福而我慢諂曲。仙神二者,為佛家所不取。)
絕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精行仙:堅固交媾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照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道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通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天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空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遊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飛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地行仙: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人道:(佛示現成佛都是在人間)
熟諳世故,人情練達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達類。
世智辯聰類:彼休征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文人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勞苦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優柔懦弱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卑微下賤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兇狠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
庸俗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
妖異類:彼咎征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
冥頑類: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畜生道:
鴿犬貓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靈禽瑞獸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征壹切諸類。
春燕秋雁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
蠶貂驢馬等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
雞鴨豬羊等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蛔蟯等腸蟲類: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毒蛇蝮蠍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
狐貍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
咎征淫獸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征壹切異類。
梟鳥類:物怪之類,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餓鬼道:
傳送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役使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使役鬼。
魍魎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
魘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
餓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
癘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
蠱毒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魅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
魃鬼(女妖):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
怪鬼: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
地獄道(詳情請見《地藏經》)
壹百零八地獄:見見壹根,單犯壹業,是人則入壹百八地獄。
三十六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壹殺壹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十八地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八地獄: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佛教的十法界觀
轉自 佛教導航
法界,是世界的別稱;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是無限的稱呼。因為眼所見的,有形的東西叫做法,意所緣的無形的東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為界,縱橫含攝,大而無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經裏分有兩類,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們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報”;後者是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的個體,亦叫做“正報”。兩者都是由眾生自己所做的業力而感得的。現在說的法界,也就包括了這兩種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眾生,從性質狀態之上,區分為十類,但仍是以法為界,無有限量因的;每類的眾生,都是無量無邊,不可算數。所謂“世界無邊,眾生無盡,佛法亦無邊無盡。”正顯出法界無限的意思。
十法界的名目:壹地獄法界,二餓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羅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這是從極惡到極善、從極苦到極樂、從極低層到極高層的次序排列。前六個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後四個法界,叫做“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的眾生隨他所做的善業,上下升沈,循環不定,所謂:“三惡報窮來善道,六天福盡下塵寰”。普通所說的六道輪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眾生。四聖法界的眾生,已斷煩惱,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輪回,超凡拔俗,所以稱之為聖。雖然佛、菩薩、緣覺、聲聞、修證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們超出三界,不受輪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總名四聖法界。
這十法界的差別,究竟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壹切唯心造”。十法界不是什麽上帝創造的,也不是什麽天神賜予的,是由每個人自己的心力創出來的。說淺顯壹點:
我們現在起了壹念極惡的心,就是創造地獄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極慳吝的心,就是創造餓鬼法界的動力;
起了—念極愚癡的心,就是創造畜生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極瞋恚的心,就是創造阿修羅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創造人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創造天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修四諦法的心,就是創造聲聞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修十二因緣法的心,就是創造緣覺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創造菩薩法界的動力;
起了壹念廣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創造佛法界的動力。
動力是現在所做的業因,法界是將來所感的業果。各人所造的業因不等,所以所得的業果亦不同,於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別。
樂世的人說“金錢萬能”;尊佑的人說“上帝萬能”;原子時代的人說“科學萬能”;佛教則說“心力萬能”。金錢、上帝,科學的為善為惡、為福為禍,試問那壹樣能跳出心力的控制與操縱?所以佛陀教人為聖為凡,關鍵全在修養自己的心力的控制和支配,這也是“擒賊先擒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