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什麽意思

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什麽意思

原文《易》無⑴思⑵也,無為⑶也,寂⑷然⑸不動,感⑹而⑺遂⑻通⑼天下之故⑽。非天下之至⑾神⑿,其⒀孰⒁能與⒂於⒃此。

譯文《易經》沒有思緒,沒有舉止行為,安靜不動,用心推論研究就能如願地了解天下的事情,編撰者不是天下知識最淵博的人,那怎麽能夠達到如此程度呢?

註釋:⑴“無”沒有。《荀子·法行》:“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⑵“思”思想,思緒,心情。亦指構思。《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門啼。”

⑶“為”假借為“偽”。做,作,幹,搞。《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作為:所作所為;行為(舉止行動)。)

⑷“寂”安靜。《康熙字典》廣韻靜也,安也。易·系辭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⑸“然”助詞。用在形容詞後,表示狀態。《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⑹“感”動心(動用心思。動:使用。如:大動幹戈。);推究(推論研究。)。《說文解字》動人心也。《康熙字典》增韻格也,觸也。(“格”推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⑺“而”表示順接,即連接的兩部分在意義上是並列、承接或遞進關系。可譯作:就,並且,有時也可不譯。《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⑻“遂”如願;順從。《詩經·曹風·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⑼“通”明白,了解。《漢書·卷七二·王吉傳》:“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驁,不通古今。”

⑽“故”事;事情。《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昭伯問家故,盡對。”

⑾“至”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最高、最大。《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

⑿“神”指知識淵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王嘉《拾遺記·後漢》:“京師謂康成為‘經神’。”

⒀“其”代詞。那。朱熹《中庸集註》:“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⒁“孰”疑問代詞。什麽,怎麽。《論語?為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⒂“與”語氣詞。表疑問或反詰。《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⒃“於”介詞。至,到。《尚書·湯誥》:“栗栗危懼,若將隕於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