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的讀音是[duǒ]
朵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讀作duǒ 。始見於秦代篆文,本義指禾的垂穗,引申指禾穗下垂的樣子,後又變為泛指植物枝葉花實之垂。後衍生用作量詞,指花或成團的東西。如:三朵花。也可用作動詞。如:朵頤(指動腮頰嚼東西吃的樣子)。也有姓氏為朵。
康熙字典:朵辰集中木部
〔古文〕?《唐韻》丁果切。《集韻》都果切。音_。《說文》:樹木垂朵朵也。《集韻》:本作_,亦作?。又動也。《易·頤卦》:觀我_頤。又花_也。杜甫《趨新津北橋樓》詩:白花檐外朵,_柳檻前梢。
又《宋·儀_誌》:殿之東西曰朵殿。又鹵簿用骨朵,以骨飾之,或範金為之。《輟耕錄》:骨朵,讀若脈都。又《雞肋編》:以手捉物謂之朵,以手引小兒亦謂之朵。
《說文》:“朵,樹木垂朵朵也。從木,象形。此與?(穗)同意。”段玉裁註:“凡枝葉花實之垂者皆曰朵朵,今人但謂壹花為壹朵。”又用為量詞。《新唐書·韋陟傳》:“自謂所書‘陟’字若五朵雲。”隸變後字亦作“_”。《玉篇·木部》:“朵,木上垂。_,同上。”新中國成立後,“_”作為異體字並入了“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