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學壹詞被很多大中小學當做校訓,那麽篤字什麽意思妳真的知道嗎?
篤學語出 《論語·第八章·泰伯篇》:
"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
這句話意思是君子立身處世,應該好學不倦,對善道要能堅守至死,危國不可入,亂國不可居。而“篤學”這個詞的意思是專心好學。所以篤字就是專心的意思嗎?可是我們平時還用“篤深”來形容感情十分深厚,這裏的篤難道也是專心的意思嗎?當然不是。那麽篤字究竟有幾個意思呢?
篤,馬行頓遟。從馬,竹聲。——許慎《說文解字》
根據許慎的解釋,篤字是用來形容馬行走遲緩,結構為形聲字,以馬為形旁,以竹為聲旁。
段玉裁對許慎的說法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篤,馬行頓遲也。頓如頓首。以頭觸地也。馬行箸實而遲緩也。古叚借篤為竺字。以皆竹聲也。二部曰。竺,厚也。篤行而竺廢矣。釋詁曰。篤,固也。又曰。篤,厚也。凡經傳篤字,固厚二訓足包之。釋詁篤竺並列。皆訓厚。釋名曰。篤,築也。築,堅實稱也。厚,後也。有終後也。——『說文解字註』
段玉裁認為篤是竺的假借字,用來表達堅固、深厚的意思,後來篤字保留下來,竺字卻很少再用了。現在我們壹般把竺字讀成 [zhú],是印度的古稱。比如那首經典的《天竺少女》,只有查字典才會發現原來它還有 [dǔ] 的讀音。
既然是形聲字,那麽想弄明白字義及還從字形入手。
篤的字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仍然是上下結構,只是偏旁馬的寫法稍微簡化了,竹+馬=篤。
有人解釋說,竹字代表竹籠,馬代表馬嘴,所以篤就表示給馬嘴套上透氣的竹籠頭,使馬不能嚼食路邊的野草,目的是為了降低草料對馬的誘惑,提高馬匹的警覺與專註,讓它能更好地為主人服務,被人騎乘。這是過去馬幫壹個人趕多匹馱貨馬時的必用方法。其實不止是馬,農村幹活的牛、驢、騾都戴籠頭。這樣的做法現在仍然能在某些農村見到,農民們會在牛拉犁時給牛嘴上套上籠頭,讓牛專心耕地。
籠頭主要由鐵絲、竹條、皮條、麻繩等材料編制,古代以竹籠頭居多,現代馬術表演和賽馬時仍會用到籠頭,多以皮繩編織而成。顧名思義,籠頭就是籠住頭,和籠子的形狀很像,是壹個套在騾馬等嘴上的網狀物,像壹個面罩戴在牲口的頭上,壹般還帶有鼻羈和套,可以用來系韁繩。但最重要的作用還不是這個,籠頭主要是為了防止牲口撕咬、啃食莊稼,偷嘴等,還兼有駕馭功能。在用馬耕地或者是用騾子拉碾的時候,主人會給它們戴上籠頭,這樣就可以防止它吃掉莊稼和碾中的糧食。出門拉東西時,為了防止它們到處亂動尋找東西吃,影響行走速度或者幹活效率,也會給它戴上籠頭。
“ 沒戴籠頭的馬——不好擺弄”
這句歇後語用來形容那些缺乏紀律約束的人,不好管理和支配。
“馬蟻戴籠頭——以小充大” ,
這句則指那些擔當不了重任的人。
馬籠頭與馬嚼子
有些地方把馬籠頭和馬嚼子當做壹回事,其實這兩者有分別。
首先,籠頭是罩在頭上的,嚼子是套在嘴上的。其次,籠頭很輕,多為竹、繩所制;嚼子很重,鐵制的。馬嚼子,也叫口銜或者銜鐵,指連著韁緝並且套在馬嘴上的金屬部分的器具。它互以很好地控制馬的活動。再次,馬嚼子的形狀有很多樣式,最常見的是可以活動的,不同類型的馬需要配不同類型的馬嚼。最後,籠頭壹般在幹活時才會用,但嚼子平時也必不可少,尤其是馬。無論是蒙古族日常騎坐的馬,還是賽馬場上的馬,都要有馬嚼子。騎手如果想要控制馬匹的行進速度或者是想要馬停下來,只要通過拉動韁繩就可以做到。因為騎手拉動韁繩時,馬嚼子就會被拉馬的嘴裏,馬就可以接受到主人發出的命令了。
篤:竹馬。
除了表示牛馬戴竹籠頭以外,還有人認為 篤字就是竹馬,表示固定不動,引申為堅持、穩固 。
騎竹馬是壹種古老的兒童遊戲,就是以壹根竹竿作馬,“騎”在兩胯之間,—手握住竿頭,竿尾曳地,奔走狀如騎馬,所以稱為騎竹馬。現代也有類似的兒童玩具,就是常見的木馬,可以前後晃動。而古代的竹馬是固定的,無法像現代的玩具壹樣可以靈活搖動。所以“篤”有固定不動的意思,引申為堅持、穩固。
騎竹馬這種遊戲的誕生和馬的作用分不開。古代經常發生戰爭,男人們在戰場上打拼,戰馬嘶鳴,家裏的孩子們也以上戰場殺敵為理想,做遊戲也就模仿打仗,學著騎竹馬,還進行比賽,獲勝者就可稱為“竹馬將軍”。從三國到南北朝,很多有名的大將軍,如夏侯淵的三兒子夏侯衡,十六國後的涼主呂光,年少時都是當地有名的“竹馬將軍”。幾乎可以說,野馬被人類馴化為戰馬的歷史有多久,兒童騎竹馬的遊戲就有多久的歷史。
有關竹馬遊戲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
《後漢書·郭伋傳》中記載,郭伋為官深得百姓愛戴。他途經西河美稷北時,孩童們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並說到他返回時還要為他送行。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後漢書.郭伋傳》
成語“竹馬交迎”就由此而來,常用來稱頌地方官的賢德,如
群童竹馬交迎日,二老蘭觴初見時。——許渾《送人之任邛州》
詩叟未相識,竹馬爭見君。——孟郊《寄州李大夫》
《世說新語》也有對竹馬遊戲的記載:
? 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騎竹馬。”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竹馬在唐代極為普遍,唐詩中常把騎竹馬當做孩提時代有代表性的遊戲來描述。
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
最出名的要算 李白的《長幹行》 :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後世就以 “青梅竹馬” 壹詞來形容小兒女的天真無邪、親密無間。如果有童年壹起騎竹馬的經歷,就可算是少小相知,那麽長大了便稱為 “竹馬之好” 或 “竹馬之交” ,這兩個成語形容童年時代就很要好的朋友,多用來指男性,因為熱衷於騎竹馬的多是男孩子。
到了宋代,騎竹馬又發展演變為壹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稱為 “竹馬燈” 、 “跑竹馬 ”或“ 竹馬會” 。逢年過節,農家無事,男女老少就組成竹馬燈隊,吹吹打打,邊走邊舞。竹馬是用竹蔑紮成,表層糊幾層厚紙,以彩料繪制圖案,之後再塗上桐油。馬的脖頸上系有鈴鐺,馬腹兩側畫有騎馬狀的假腿假腳。竹馬舞演員人數可多可少,壹個人可作騎馬、跳臥等表演,稱獨馬,兩個人多表演“小兩口回娘家”,四個人多表演“三英戰呂布”等。現在的農村社火表演仍保留了這壹表演形式。
有關竹馬遊戲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而敦煌壁畫中的這幅兒童騎竹馬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兒童騎竹馬圖,真實描繪了所見的生活情景,逼真再現了在兒童中流傳的簡單易行的“竹馬”形象。確切地說,將壹根簡單的竹竿放在胯下的竹馬遊戲,在20世紀60年代的城鄉少年兒童中間仍在流行,只是不同地區所采用的材料因地制宜,叫法也有所不同罷了。那是的竹馬相對簡陋,只是壹根小竹竿或者小木棍,甚至是掃帚疙瘩。比起宋代畫像石裏制作精美的竹馬,敦煌壁畫中的竹馬更接近現代的實際情況,也是流傳最久的竹馬遊戲。
篤 dǔ
①本義,馬行遲緩。
本義只見於古文,如篤篤末末 (盤盤旋旋)
②形容詞:馬嘴套竹籠,使其凝神專註。專註的,專壹的、忠誠的 。?
如:篤定 、篤行、篤學、篤誌
朋友不 篤 ,非孝也。——《呂氏春秋 ? 孝行》
慎思之,明辨之, 篤 行之。——《禮記 ? 中庸》
其為人 篤 學強記,恭儉孝友。——宋 ? 蘇軾《邵茂誠詩集敘》
③形容詞:厚的,程度深的 。?
如:篤厚、篤深、 篤病
孫權病 篤 。——《三國誌 ? 諸葛亮傳》
碩大且 篤 。——《詩 ? 唐風 ? 椒聊》
予嘉乃德,日 篤 不忘。——《書 ? 微子之命》
仆道不 篤 ,業甚淺近。——唐 ?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④副詞:很深地 。
如:篤愛、篤信?
⑤象聲詞。
如:篤篤(象聲詞,馬蹄聲)、篤篤篤(和尚念經時的木魚敲擊聲)、篤速(馬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