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瑪式拼音
Wade-Giles Spelling System
又稱“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威妥瑪(1818~1895),英國人。從1841年起在英
國駐華使館任職,1871年升為英國駐華公使。1883年回國。1883年起在劍橋大學任教授
,講授漢語,直至1895年逝世。
威妥瑪在華任職期間,為了外國人(主要是使用英語的人)便於學習和掌握漢語、
漢字,先後寫成《尋津錄》(1859)和《語言自邇集》(1867)兩部著作。在這兩部著
作中,威妥瑪使用他根據北京讀書音制訂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註音。這個方案以
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壹般稱為威妥瑪式拼音。
翟理斯(1845~1935)也是英國駐華外交人員,著有《語學舉隅》(1873)、《字學
舉隅》(1874)和篇幅巨大的《華英字典》(1892上海初版,1912倫敦再版)。這些書
中翟理斯采用威妥瑪式拼音來給漢字註音。
威妥瑪式拼音在實際應用中,送氣符號常常被省略,因而造成很大的混亂。
sth about 拼音:——轉自/542551.html
簡單回顧中國方塊文字拼音的歷程,大致經過了威妥瑪拼音法、註音字母法和漢語拼音法。威妥瑪(Sir Thomas Wade)是英國人,曾於19世紀末任英國駐華公使,參與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此人以羅馬字母為漢字註音,創立威氏拼音法。後來H.A.Giles稍加修訂,合稱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此法被廣泛應用於漢語人名地名的英譯,影響較大。 註音字母法是民國初年黎錦熙等學者創制的。當時壹批學者倡導國語運動與漢字簡化運動,呼籲簡化漢字,給漢字註音。1918年11月23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註音字母表。
註音字母是中國有史以來第壹套由政府推行的表音字母,它采用的是筆畫簡單的古漢字,看起來很像日文的假名,缺乏國際性,因而應用不廣。《新華字典》裏每個字下都標有註音字母,但現在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那些符號了,它已被淘汰,沒必要再學那東西了。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大壹屆五次會議通過實施的,以後漢語拼音應用越來越廣。國務院1978年規定,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壹規範。新加坡於70年代采用漢語拼音。臺灣用了幾十年的註音字母後,也於90年代末宣稱要采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學者集大成之作,是目前比較優秀的方案。盡管它也有壹些缺點,如同音字太多,難以區分;聲調的標註不利於電腦處理等,但畢竟是通用範圍廣的強勢方案。1982年8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決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在文獻工作中拼寫有關中國的專門名詞和詞語的國際標準。這個規定實際上使漢語拼音方案成了國際標準,對推廣普通話和正確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等起到了規範作用。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又是聯合國6種工作語言之壹。早在90年代初,澳大利亞政府就明文規定,以漢語作為第壹外語。但是由於使用漢語地區內部的不統壹,使得漢語很難成為信息社會的強勢語言。據統計,在聯合國原始文件所用的語言當中,英語占80%,法語占15%,西班牙語占4%,俄、漢、阿拉伯語各占1%。在互聯網上奔湧的信息中,英語占90%,法語占5%,漢語僅占0.1%。這當然與互聯網源自美國有關,但英語在互聯網興盛之前的絕對優勢卻是早就存在的。難怪有的學者不無憂慮的指出,長此以往,漢語將面臨失去信息社會中的話語權的危險。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理應自己首先規範漢語及其相關的拼音法的使用。假如中國人對漢語的使用都處於混亂狀態,怎麽能讓外國人正確使用漢語言與文字呢?怎麽能使漢語成為國際通行語言呢?遠的不說,僅中國大陸、臺灣地區與港澳地區的語言文字就沒能做到書同文、音同法,這對於漢語向海外進軍顯然是不利的。 不管是威妥瑪法、註音字母法還是漢語拼音法,都是給漢字註音,而不是取代漢字的音素文字,也就是"壹語二文"----壹種語言與兩種文字(方塊文字與拼音文字)並存。考慮到漢語拼音編制的年代較早,不可避免會存在如前所述的壹些問題。但現實情況是,市場需求與市場占有率檢驗流行與否。壹個流行的方案往往並不是最先進的或說是最科學的。比如現有的電腦鍵盤布局沿用機械打字機的設計,比較老,未必是最佳設計。但因為沿用已久,習慣成自然,誰也不願為了采用更科學的設計而重新學習壹種新的鍵盤布局,所謂新的更科學的鍵盤布局設計也就不會有市場。同理,由於漢語拼音方案較早由政府大力推行,又有幾十年的推廣實踐,使用人口比臺灣的註音字母多,因而較早占領漢字註音市場,成為主流方案,別的方案要重新再來是很困難的了。在漢語音素文字出現之前,還是應當遵守漢語拼音方案,以規範拼音文字用法,促進音素文字的早日實現,適應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的需求。但是即使將來有了音素文字,漢字也不會消亡,也還有規範使用的必要。節選自 許平常.《漢語拼音還能用嗎?》.紫金網
百度百科裏面有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