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的筆順:?豎、橫折、橫、橫、橫、橫、豎、橫、豎、橫折鉤、橫、橫。
晴,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qíng,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本義是指夜裏雨止雲散,天上出現星星;後來泛指雨雪停止、無雲或少雲的天氣,白天有太陽,夜裏有星星、月亮。
字源演變:
晴字形現較晚,始見於楷書,古文獻書作“夝”“暒”“精”“星”,皆現代漢語之晴字。篆文“從夕、生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從夕、生聲。”楷書改“從日、青聲。”日是形旁,表示意義;青是聲旁,表示讀音。
本義是指夜裏雨止雲散,天上出現星星;後來泛指雨雪停止、無雲或少雲的天氣,白天有太陽,夜裏有星星、月亮。“晴”字大多都與太陽或陽光有關。當然,含“晴”的詞並不都與“天晴”“太陽”有關,比如“晴河”“晴絲”“晴虹”。
由雨雪停止引申,“晴”也可以當“停止”講,如“晴水”就是指雨停了;由停止的意思再引申開去,“晴”又比喻淚水停止或者淚幹。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雨而夜除星見也。從夕生聲。疾盈切。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晴。非是。
康熙字典:
《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慈盈切。?音情。夝或作晴暒。《玉篇》:雨止也,晴明也,無雲也。《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
又《韻補》葉慈良切。張籍《祭韓愈》詩:公因同歸還,居處各壹方。中秋十六夜,魄圓天差晴。
又《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註:今俗作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