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壹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那麽,對漢字的正確讀音,我們究竟要不要較真呢?
語文課堂嚴要求
從小學到高中,國內學生深受語文教育影響,對規範字音的印象十分深刻。剛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田卓然,仍記得中學時語文老師對規範字音的強調。“不論是小學測驗,還是高考,字音考查總是語文試卷上的第壹道題目。為了讓我們牢記規範的字音,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經常會在黑板上寫上密密麻麻的字詞,讓我們來讀,她總能發現我們的很多錯誤並及時糾正。”田卓然說,“當時老師強調的詞,比如‘潛伏’‘綺麗’‘懵懂’等,到現在我還很清楚地記得正確讀音。身邊如果有人說錯了,我都會幫他們糾正。”
高中畢業後,田卓然選擇學習對外漢語專業。入學後她參加了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學時的字音訓練幫她輕松地達到了二級甲等水平。和田卓然壹樣,很多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都參加了普通話水平測試,並把標準的字音教給外國留學生。
來自韓國的李在鉉正在上海學習漢語,他發現,專業的漢語教師和身邊學習對外漢語專業的中國同學都很註意發音。“我看到有些中國同學經常壹起討論某些字應該怎麽讀。我的老師還常常在微信上轉發壹些易讀錯字的正確讀音。所以,我覺得應該像他們那樣重視漢字的讀音。”
生活當中易忽視
張莉退休前是天津市壹所區重點中學的語文老師,至今仍與許多學生保持著聯系,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她發現,有些人離開校園以後,便開始忽視漢字的正確讀音了。
“有壹個學生高中畢業5年了,但仍和我時常聯系。有壹次,我們聊天說到‘心寬體胖’這個詞,他把‘pán’讀成了‘pàng’。記得教他語文課的時候,我曾反復強調過最後壹個字應該念‘pán’。我提醒他正確的讀音以後,他有點慚愧,說剛剛看的電視劇《武林外傳》裏就把這個詞說錯了。”張莉翻看著漢語字典說,“學生們畢業以後,本來就容易遺忘以前的知識,如果廣播電視等公***媒體裏常出現錯誤讀音,就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而且現代人都習慣打字,很難保持查字典的習慣。但有時候輸入錯誤的拼音也能打出正確的字來,難怪學生畢業以後會忘記規範的讀音。”
對標準讀音的忽視還會影響到正在學習漢語的學生。李在鉉說:“在上海地鐵的人民廣場站,車站廣播裏會播放壹則面包房的廣告,其中會提到‘烘焙’這個詞,廣播裏把後壹個字念做‘bèi’。但和我壹起坐地鐵的中國同學說應該念‘péi’。我很納悶兒,回學校以後趕忙去查字典,才知道地鐵站廣播的是正確的。我還糾正了中國同學的錯誤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熊燕老師指出,造成易讀錯字詞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她說:“第壹是受聲符幹擾,就是俗稱的‘認字認半邊’。比如‘將吮吸’的‘吮’誤讀成‘yǔn’。第二是多音字混淆。比如‘參與’的‘與’應讀為‘yù’,有人卻誤讀成另壹音‘yǔ’。第三是新增讀音。比如‘血’有白讀‘xiě’和文讀‘xuè’,但很多場合文白莫辨,現在很多人讀為‘xuě’。”
規範漢語需較真
過去曾有過將規範讀音改成大家都念錯的讀音現象,如“呆板”的“呆”原來的正確讀法應為“ǎi”,後來因為讀成“dāi”的人太多,後壹種讀音就被改成了規範讀音。針對壹些類似的例子,熊燕解釋說:“普通話語音規範工作主要內容有兩個,壹是制定規範,二是推廣規範。要想有效推廣,就要不時地對規範進行檢查分析並適時修訂。像呆板、蕁麻疹等‘習非成是’的例子是為了有效地統壹規範讀音而做出的修改。而強調規範的意義就是為了在錯誤讀法沒有被普遍接受之前規範推廣正確讀音,防患於未然。”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苗笑武老師指出,語言規範調整不是為了迎合大眾的錯誤,但這反映出了大眾在壹定程度上對母語的忽視。作為漢語教師,他認為要規範漢語普通話,就需要對正確的讀音較真。他說:“漢字的音和義是相互聯系的,很多漢字字音背後有著相關的歷史文化含義,這些含義決定了漢字讀音的真實面貌。規範漢字讀音,我們可以讓更多國人通過正確字音了解其背後相關的文化意義,進壹步深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保證我們在文化接收和傳承上的純正性,而不是讓這些文化消失在隨意的誤讀當中。我覺得,規範地讀出每壹個漢字,雖然是小事,但卻是維護中華文化純正性的具體行動,值得且需要全體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