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相傳由周文王所作,《易傳》則由戰國末年大儒荀子及其弟子們所作
1
近半年,三石我離“入境”已經不遠。
先是寫了壹篇《周易筆記》(其實就是把諸位大家的思想總結了壹下)。然後又趁勢整了壹篇《周易六十四卦通說》(還是以歸納整理工作為主)。
別看“歸納總結”這個活兒技術含量有限,可面對上百萬字的材料,光是捋壹遍就能讓人瘦壹圈。
持續幹壹件自己看好的事,是三石我最擅長的 。所以我本著 裝逼就要裝到底 的決心,硬是以“大師”的心態將這些摻雜了白話文、文言文和半白話文的材料啃完。
那段時間,每天早起第壹件事就是將六十四卦,包括掛名和畫法默寫壹遍。然後再對照筆記過壹遍每個卦的大意。空閑時間還要對著鏡子排卦,同自己玩角色扮演遊戲。
2
我每天對著《周易》死磕的過程,恰恰印證了最近在“幹貨圈”裏極其流行的壹句話: 刻意練習 。
《周易》作為流傳於上古的壹部占蔔工具書(沒錯,它就是壹部工具書),由於年代久遠,原著內容無法避免會出現解讀龐雜、篇幅缺失、轉抄有誤等等情況,給後世留下壹個晦澀難懂的印象。
可是當妳依據手頭現有的資料不斷進行刻意練習後,即便面對著教材(《易經》原文)與教輔(《易傳》)相隔千年的窘境,也能夠大體捋出道理壹二。相較於滿大街壹身“仙風道骨”,排卦用銅錢,解掛查字典的“大師”,本大師基本功要紮實得多。
3
每個人都渴望壹步跨越艱苦的過程,立即擁有夢想中的東西。 不信仔細看看周圍,有多少目光呆滯,表情陶醉的面孔不時出現 ?——也許那是他們壹天當中最愉悅的時刻罷。
前文說過,我最擅長 持續幹自己看好的事 。其中“看好”是前提。就像今天的題目,《如何擁有開“卦”的人生》。如果壹人能通曉天地,預知未來,那還不是給自己的生命開了壹個掛?所以我是抱著這個天真的幻想開始研讀《周易》的。
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對初衷的失望與日俱增。
《周易》發展至今,其內容中除去高深的哲學意義外,占蔔預測的功能早已失傳(這裏用“失傳”,說明我還是堅信在上古時代有某種神秘力量可以指導人們的生活、工作)。遍尋全書,沒有找到壹句對占蔔的準確闡述。後世根據《周易》而發展出的諸多流派,比如梅花易數、相面、相手、摸骨等等都缺乏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只是以所謂“陰、陽”為出發點,根據創始人極強的“類比想象”能力,再加千百年的“大數據”理論做基礎,“創造”出了所謂準確“預測”的各種方法。
妳這時若腦海中蹦出無數自己目睹過的聽說過的諸位“算命大家”成功的案例和光輝形象的話,三石我只能送妳壹句話: 人們總是傾向於記住那些成功的,或願意相信的話,而選擇性忘記數量龐大的失敗案例 。
說白了,所謂的各路大師“玩兒”的就是“數量級”。古人沒有概率知識,結果造成了某位長期浸淫此道的選手在其漫長職業生涯中逐漸變成了心理學、民俗學、歷史學的大師,有些人甚至善於魔術。再加經年累月客戶的積累,必然出現壹大批成功案例,而且有很大幾率在同壹個人身上出現多次。
如此強烈的印象壹旦變成標簽,也就證明了所謂“預測”體系的準確性。雖然我們都有弱點,都渴望在疲憊和軟弱的時候被救助。可當我再把那句“ 信則有,不信則無 ”的謬論拿給妳看時,是不是覺得胃裏翻江倒海,不“吐”不快呢?
4
如果上面的話傷害到了哪位篤信此道的朋友,三石我在這裏向妳道歉。世間有許多事是無法用所謂的“常理”和“邏輯”解釋的,這也激發了壹代又壹代俊傑們追求真理的欲望。有可能妳某壹天忽然參透“天機”,為我等創立壹套普世的“命理預測方法”也說不動呢。
只是到目前為止,想要擁有開“卦”的人生有些困難。
但這並不意味這我不看好研讀《周易》這件事。
首先妳得相信 自我暗示的重要性 。很多“大師”利用其豐富的閱人經驗,可以很好地幫助那些處在人生低谷或是被問題困擾的人(類似心理咨詢師)。只是他們說的話要有選擇性的吸收,他若告訴妳“下壹胎生男生女、奔哪個方位能發財”,還是簡單聽聽,別信以為真為妙。
再次,《周易》代表了壹種名聲極其響亮,可在人群中連對其略知壹二都少有人能做到的 技能 ,如果妳能花費有限的精力就能有所精盡,那何樂而不為呢。為自己創造壹些其他的可能性吧。不是要妳去成為“大師”,但起碼能在見到“大師”後不慫,善哉善哉。
最後,三石還要給妳打壹針雞血。如果妳能把像《周易》這樣既晦澀難懂,又沒有準確結論的書“嗑”完,這世間還有什麽知識是妳學不會的。
對自己狠壹點,不要有任何人性,但對別人卻壹定要有人性。 個中滋味,自己體會。如此這般,妳的人生壹定會開“卦”。
喜歡請點贊
愛我請關註
支持請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