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早於吳音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可能源於中國上古音。 吳音:在西元5世紀、6世紀傳入的字音,多使用於佛教用語與律令用語。通說吳音是從南方六朝或經由朝鮮半島輾轉而入,但支持此說法的史料並不充足。“吳”是本來學漢音的留學生所用的蔑稱。 漢音:於西元7世紀左右開始,日本派出遣唐使自唐習得的字音,多使用於儒學。近代又用於大量創造新詞匯(和制漢語)。對當代日語影響最為深遠。 新漢音:漢音的最晚層,約在唐末期傳入日本。 唐音:廣義上指宋以降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即“唐宋音”)。狹義上指明清時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 宋音:指鐮倉時代(南宋至元初)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包含於廣義的“唐音”。 此外,傳入日本後發生變異,不合於以上任壹種的讀音稱為慣用音。
最早討論吳音、漢音、唐音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的是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1730-1801),著有‘漢字三音考’(‘本居宣長全集5’,築摩書房)。
關於日本漢字音的聲調資料,參見日本漢字音的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