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初中教材古詩文註釋瑕疵探微古詩文註釋

初中教材古詩文註釋瑕疵探微古詩文註釋

人教版、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及其教學參考書在古詩文的註釋上,或釋義有失允當,或當註而不註。茲舉數例於此,就教於專家、同仁。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河陽之北”,人教版註為“黃河北岸”。蘇教版未註,但其配套教參註為“黃河的北面”。錯。這裏“河陽”與“冀州”對舉,“冀州”是地名,“河陽”亦應是地名。在古籍中“河陽”作地名屢屢有之。《列子?楊朱篇》:“然而舜耕於河陽,陶於雷澤。”即其例。春秋時晉國曾設河陽邑,《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子獵於河陽”是其證。春秋時河陽屬晉,漢置縣,歷代設置,至明始廢,故址在今河南孟縣。杜甫《石壕吏》“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句中的“河陽”即指此地。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金啟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均註“急應”句中的“河陽”為地名,“在今河南孟縣”。據今人錢穆《史記地名考》(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第壹版)引河陽在史記中凡六見。錢穆註:“河陽故城,今河南孟縣西35裏許。武王會諸侯於盟津是矣。”“秦宣公四年與晉戰河陽,勝之。”(《齊本紀》)因此“河陽之北”不是“黃河北岸”。文中用“冀州”、“河陽”兩個真地名,意在增強該寓言的真實性。因此,教材、教參當改註:“河陽,地名,今河南孟縣。”

《鄒忌諷齊王納諫》:“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齊國”,人、蘇兩版均未註,其配套教參均將其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顯然將“齊國”理解為整個齊國。不妥。“城北”句中的“國”當指“國都、都城”。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國者,郊內之都也。”是其證。《左傳?崤之戰》“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嶽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兩句中之“國”均為“國都、都城”之義。因此“城北”句當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國都的美男子”。

《曹劌論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下視其轍”,人、蘇兩版均未註釋,其配套教參將其譯為“(曹劌)下車看了看齊軍戰車車輪留下的痕跡”。不妥。當時軍情緊急,時間不允許曹劌停下車來察看,即使有時間亦無必要。因為古代戰車較重,車輪滾過痕跡明顯可見,車又不高,不需要下車即可看清楚車輪滾過留下的痕跡。該句中的“下”並非動詞,而是方位名詞作狀語,意為“向下”。那麽,“下視其轍”當譯為“(俯身)向下察看戰車車輪滾過留下的痕跡”。

《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引喻失義”,人、蘇兩版均註為“說話不恰當”,且人教版進壹步明確註釋:“義,適宜,恰當。”不妥。實際上,“義”同“儀”,儀為準則,法度。《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王引之《經義述聞》訓曰:“義,讀為儀……《周官?司士》雲‘正朝儀之位,辨其資賤之等’是也。”從文意上看,“不宜”句是諸葛亮在勸後主劉禪作為君主在朝廷上言談、議事、決策不應該失去準則、法度。

《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遊”,人、蘇兩版均未註,其教參均譯為“交遊”。誤。《辭海》“?,遊的異體字”;《漢語大字典》“?,求學”。因古人求學要四處拜師,故曰“?”。《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後漢書?鄭玄傳》:“玄自?學十余年,乃歸鄉裏。”“?”皆求學義。

《馬說》:“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或”,人、蘇兩版均註為“有時”。欠妥。千裏馬不是有時要吃壹石粟,有時不要,而是每餐都要吃壹石粟。“或”當為句中語氣詞,無實義。《辭海》《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中“或”均有此義項。錢伯成主編《古文觀止新編》即將該句譯為“那些千裏馬,壹頓往往要吃盡壹石米”,當取。

《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人、蘇兩版都未註,其教參均譯為“不值得”。這裏“不足”實為“不必”、“不可”講。桃花源中人是不想讓外人知道這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不是什麽值得不值得讓外人知道的問題。北京大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正作此訓,並將該句翻譯為“這句說桃源中情形不必跟世人去講”。同篇:“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何世”,人、蘇兩版亦未註,其教參譯為“什麽朝代”。非。《漢語大字典》:“父子相承為世,用於指壹代。”從文意看,“今是何世”當是桃花源中人問漁人。文中有據為證:⑴“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⑵“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中人與世隔絕已久,在桃花源中人看來,桃花源外仍是秦王朝,遂有外面究竟是“秦幾世”的發問。嬴政統壹六國後即曾詔告天下:“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使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源中人在秦時即來桃花源,並自此與世隔絕,是不會先知先覺地知道秦朝已被其他朝代所取代的,因而發出“現在是秦幾世或秦幾代”的問語。教材當補註:“何世,哪壹世。世,用以指壹代。”教參亦應據此翻譯。

《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昏鴉”,人、蘇兩版都註為“黃昏時的烏鴉”。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及金啟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釋為“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皆誤。“昏”為“黑”義,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即其例。從句式上看,枯的藤、老的樹、黑的鴉渾然壹體。若“昏鴉”作“黃昏時的烏鴉”或“黃昏時歸巢的烏鴉”,便與全曲所創造的意境不協調。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昏鴉,烏鴉。昏,昏黑。”當為至詁。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雨腳如麻未斷絕。”“雨腳如麻”,人教版註為“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壹樣密集”,顯將“麻”理解為“麻線”。誤。《辭海》訓“麻”的第四個義項為“古代樂器名”。《爾雅?釋樂》:“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鼗即長柄的搖鼓,俗稱撥浪鼓。既然“屋上三重毛”已被卷,下雨時屋子漏雨,當會用盆等容器在漏處接水,水滴下來砸在容器裏而發出像撥浪鼓搖動發出的聲音,乃情理中事。如從人教版所註,試問漆黑之夜漏雨即使如麻線能看到嗎?想來作為“詩聖”的杜甫,是不會用視覺形象來形容雨夜時的窘境的。

(作者單位:銅山縣銅山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