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之”字在古文中的解釋

“之”字在古文中的解釋

1、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之心。?

例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2、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例如:“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例如: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後漢書·隗囂傳》

5、代詞,這,那。

例如:“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

例如:吾欲之南海。——清·彭端淑《為學》

之後?[zhī hòu]

緊接著某人或某事以後。

例如:作出安排之後,我們就照著辦。

之乎者也 [zhī hū zhě yě]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虛詞,現在常用來形容咬文嚼字與迂腐的書呆子氣 。

例如:他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之流[zhī liú]

同壹類的某人或某物。

例如:往往不是壹位貴族,而是壹個流浪漢之流的人 。

之前 [zhī qián]

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

例如:吃飯之前要洗手。

之字路[zhī zì lù]

山區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徑。

參考資料

在線新華字典:/zidian/Z/093181121537268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