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筆順為:橫、點、橫撇/橫鉤、豎、點、點、點、點、撇、捺、點、橫撇/橫鉤、點。
零(拼音:lí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零”的古字作“霝”,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霝”的甲骨文是雨字頭下有三個方塊,代表雨點。零的本義是零星的雨,由本義引申為雨、霜、露等降落。
又由降落引申為落涕、淚,如:感激涕零。又由雨、霜、露等降落引申為雕落、雕零等。由本義又引申為零碎不整的。“零”又有數字義,指數的空位。“零”的數詞義是近代產生的,古代漢語並沒有這個含義。“零”是形聲字,其中“雨”作形旁,表示下雨;“令”作聲旁,表示音讀,是不示義的聲符。本義是零零星星的、徐徐而下的小雨。
部分學者認為甲骨文“零”字本作“霝”。“霝”在“六書”中屬會意字,上部為“雨”,像天上下雨的樣子,下面還有具體而微的點綴數量不等的小雨點和幾個方塊形,方塊形可能代表大的雨點。後來因為借用為零碎、零落、零數等意義,而轉註為從雨、令聲的“零”字,以保留下雨本義,篆文因此寫成“零”。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並郞丁切,音靈。《說文》:餘雨也。從雨令聲。
又《玉篇》:徐雨也。
又《廣韻》:落也。《詩·鄘風》:靈雨旣零。傳:零,落也。又《字匯》:畸零,凡數之零餘也。
又《後漢·高句驪傳》:好祠鬼神,社稷零星。註:風俗通曰:辰之神為零星。
又水名。《前漢·匈奴傳》:零吾水上。
又《前漢·司馬相如傳》:通零關道。註:徐廣曰:越嶲有零關縣。
又《前漢·地理誌》:武陵郡零陽,零陵郡零陵。
又《韻會》:丁零,亦地名。通作靈令。
又姓。《正字通》:明成化舉人零混。
又與苓通。《莊子·徐無鬼》:豕零也。註:進學解所謂豨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