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是賓語前置。
“古之人”是主語,“欺”是謂語,“余”是賓語;也就是這句話本來的結構應該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但是現在他把“余”這個賓語放在謂語“欺”前面了,所以這句話的句式是賓語前置。
1、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石鐘山記》。
2、原文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3、釋義
於是我笑著對蘇邁說:“妳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賞析
本文壹開始就提出人們對酈道元的說法的懷疑,以及自己對李渤的說法的懷疑。作者對古代兩位名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並不輕信。
剛好他有了壹個實地觀察的機會,他先問當地寺僧,寺僧的說法和演示跟李渤壹樣。蘇軾仍不輕信,決心“莫夜”“乘小舟”實地考察。石鐘山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湖口的臨江壹面,地處偏僻,文中說“余方心動欲還”,“舟人大恐”。
再加上風險浪惡,又是盛夏漲水季節,壹葉扁舟夜航確是很危險的,所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而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