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如下:
蘇東坡 在杭州任職時,有人告狀說有個人拖欠購綾絹的兩萬錢不肯償還。先生於是把那人召來詢問,(欠錢者)說:“我家是以制扇為職業的,正趕上我父親去世,而又從今年春天以來,連著下雨,天氣寒冷,做好的扇子賣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錢。”
先生仔細地看了他很久,說:“暫且拿妳做的扇子來,我來幫妳開張。”壹會兒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夾絹扇面二十把,順手拿起判案用的筆書寫行書、草書,畫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寫畫好的扇子交給那人說:“去外面快賣了還錢。”
那人抱著扇邊流淚答謝邊往外走。剛出了府門,就有喜歡詩畫的人爭著來用壹千錢買壹把扇子,拿的扇子馬上賣完了,來得晚的人想買也買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離開的地步。賣扇子的人於是全部還清了欠款。整個杭州郡的人都稱贊感嘆(這件事),甚至有感動得流淚的人。
原文如下:
先生職臨錢塘江日,有陳訴負綾絹二萬不償者。公呼至詢之,雲:“ 某家以制扇為業,適父死,而又自今春已來,連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負之也。”公熟視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來,吾當為汝發市也。”
須臾扇至,公取白團夾絹二十扇,就判筆隨意作行書草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償所負也。”其人抱扇泣謝而出。始逾府門,而好事者爭以千錢取壹扇,所持立盡,後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勝而去。遂盡償所逋,壹郡稱嗟,至有泣下者。
東坡畫扇,出自(宋)何薳的 《春渚紀聞》
擴展資料: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壹葉孤舟送到了僥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壹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這裏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裏,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壹百多年裏,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裏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人們壹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壹種“東坡話”。
百度百科-東坡畫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