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歸納?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歸納?

我這只有文言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後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

地名

要註要註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壹帶。

(9)五嶽: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恒山,中嶽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官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復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領百官。中央壹般設六部分管政務,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紀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幹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幹支兼用(如:鹹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壹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孟春(壹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稱呼,第壹天叫“朔”,最後壹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壹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古代節日及有關習俗

元旦:正月初壹,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上元: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壹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壹百零五天,有時是壹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壹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壹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清明: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上巳:原定於三月上旬的壹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裏,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七夕: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彩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鬥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壹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臘日: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除夕:壹年最後壹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壹年的最後壹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禮儀習俗

1、年齡稱謂

繈褓:嬰兒。

孩提:2~3歲的兒童。

總角: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13歲女子。

及笄:15歲女子。

冠、加冠、弱冠:20歲男子。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歲。

花甲、平頭甲子:60歲。耆:60歲。

古稀:70歲。

耋:70~80歲。

耄:80~90歲。

期頤:100歲。

2、避諱

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用改字、缺筆、空字,用同義詞等方法加以回避。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壹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壹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壹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人名稱謂

(1)人名:古人有名、字、號,當大官的死後有謚號。如歐陽修,字永叔,號六壹居士,謚文忠。名和字間壹般有聯系,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義的,如韓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壹般稱謂。直稱姓名,用於自稱,稱輕視的人或客觀介紹。稱字、號、齋名、謚號表示禮貌發尊敬。還有稱官爵名,稱籍貫(如康有為稱康南海)。有幾項邊稱的,壹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貫,後姓名,如“余在史館,聞翰林(官名)天臺(籍貫)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馬副使(官名)鳴錄(名)。”

(3)謙稱。王侯自稱孤、寡人,大臣自稱臣,壹般人自稱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稱妾。晚輩自稱小子。

(4)敬稱。對君王稱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稱廟號,如宋太祖,宋仁宗),對上官或長輩稱公、君、足下、大人,對老師稱子、夫子、師、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

文化典籍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和《楚辭》的並稱。(《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離騷》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五經”指《易》、《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典。

六藝經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壹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壹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壹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於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壹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和護從;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禦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詩文集命名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詩文集,這些詩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孫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參集》、《陸遊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別號式(如《白香山詩集》、《東坡全集》)外,還有其他壹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號式。古時君王常給臣子封號,封號也能作為集名。如明代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其作品集為《誠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荊國公,其作品集有《王荊公詩箋註》。

②謚號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後,朝廷根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壹種褒貶善惡的稱號,叫“謚號”。“謚號”也可以命名詩文集,如宋代文學家範仲淹,死後加謚“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為《範文正公集》;歐陽修謚號“文忠”,其作品集為《歐陽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漢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世稱太史公,其《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唐代詩人杜甫,曾官檢校工部員外郎,也稱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學家宋濂,曾官翰林學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學士文集》。

④籍貫式。古代以籍貫稱人表尊敬或表自謙雅趣,並常以此作為集名。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河東解縣人,也稱柳河東,其作品集名為《柳河東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撫州臨川人,其作品集名為《臨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職地或隱居地地名為詩文集命名,如唐文學家杜牧別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學家沈括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故有《夢溪筆談》。

⑥書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賀取書齋名,齋名也可以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軒”,其詩文集名為《惜抱軒詩文集》;近代梁啟超,書齋名“飲冰室”,其作品集為《飲冰室合集》。

⑦年號式。以皇帝的年號作為詩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長慶集》,因在唐穆宗長慶年間編纂而得名;蘇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號。

⑧顯誌式。以書名顯示撰文編書的目的。如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其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