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求10個成語,要有出處

求10個成語,要有出處

1、狐假虎威

出 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 寓意 ]

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也諷刺了那些仗著別人威勢,招搖撞騙的人。

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故事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壹只狐貍。狐貍說:“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來做野獸的首領,現在妳吃掉我,就是違背上帝的命令。如果妳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妳前面走,妳跟隨在我後面,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壹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貍。

2、臥薪嘗膽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睡在幹柴上。嘗膽:嘗苦膽。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典 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壹水軍,不顧範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範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壹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壹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壹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3、三顧茅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典故: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4、驚弓之鳥

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壹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故事: 更羸(léi)與魏王站在高大的臺亭之下,擡頭看見壹只飛鳥。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只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壹笑:“妳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不壹會兒,那只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壹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壹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壹頭栽落下來。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擾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只大雁身有隱傷。”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妳怎麽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只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我的經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只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壹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5、濫竽充數

出處: 韓非子《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②為王吹竽,宣王悅③之,廩食④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釋義: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典故: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壹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壹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壹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壹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壹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麽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壹天又壹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壹樣,認為300人壹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閔王發布了壹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壹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接到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壹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6、完璧歸趙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lìn)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故事: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壹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壹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壹次怎麽這麽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壹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壹個壹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壹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麽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壹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壹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壹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麽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壹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麽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壹***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趙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麽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就叫壹個手下人打扮成壹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麽樣,他壹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7、精衛填海

出處: 《山海經校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誌報復。後比喻意誌堅決,不畏艱難。

典故: 炎帝有壹個女兒,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黃帝見了她,也都忍不住誇獎她,炎帝視女娃為掌上明珠。

炎帝不在家時,女娃便獨自玩耍,她非常想讓父親帶她出去,到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看壹看。可是因為父親忙於公事:太陽升起時來到東海,直到太陽落下;日日如此,總是不能帶她去。這壹天,女娃沒告訴父親,便壹個人駕著壹只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像山壹樣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兒,但卻不能用太陽光來照射她,使她死而復生,也只有獨自神傷嗟嘆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壹只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

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因此,她壹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壹粒小石子,展翅高飛,壹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回翔闃,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著,咆哮著,嘲笑她:“小鳥兒,算了吧,妳這工作就幹壹百萬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衛在高空答復大海:“哪怕是幹上壹千萬年,壹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的末日,我終將把妳填平的!”

“妳為什麽這麽恨我呢?”

“因為妳奪去了我年輕的生命,妳將來還會奪去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總有壹天會把妳填成平地。”

精衛飛翔著、鳴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發鳩山去銜石子和樹枝。她銜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復飛翔,從不停息。後來,壹只海燕飛過東海時無意間看見了精衛,他為她的行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後,海燕為精衛大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就與其結成了夫妻,生出許多小鳥,雌的像精衛,雄的像海燕。小精衛和她們的媽媽壹樣,也去銜石填海。直到今天,她們還在做著這種工作。

8、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典故:從前,有壹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壹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壹次,他看中了壹家大門上掛的鈴鐺。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麽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後決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壹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麽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壹個辦法。他認為,門鈴壹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麽?於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壹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麽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麽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壹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幹,不和他壹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他踩 著凳子,壹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壹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後,就把他抓住了。因為別人的耳朵並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9、買櫝還珠

出處: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釋義: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 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典故: 楚國有壹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制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綴其上,用美玉點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這可以說是善於買盒子了,卻不能說善於買珍珠。

10、守株待兔

出處: 先秦·韓非子的《韓非子·五蠹(d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釋義: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典故: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農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也荒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