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ì
豸字在《新華字典》中的意思解釋和說明
zhì
(1)<名詞>沒有腳的蟲子。豸,古書上說的沒有腳的蟲:蟲~(蟲子的通稱),在《爾雅·釋蟲》中引申為無腳的蟲,體多長,如蚯蚓之類。:“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
(2)<動詞>解決。《左傳·宣公十七年》:“余將老,使郤子逞其誌,庶有~乎。”
“豸?”通"廌"(zhì),即獬豸(獬廌),古代傳說中的異獸(壹說獨角獸),能辯是非曲直。古代法庭上用它來辨別罪犯,它會攻擊無理者使其離去。
其實是指獅、虎之類的猛獸。因為古時候人們把老虎,稱之為大蟲。
相關內容:
又如:豸豸(獸背隆長的樣子)
相關小說出處:
坐下馬如同獬豸,狼牙棒密嵌動銅釘。--施耐庵《水滸傳》
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爾雅》
'我是蟲豸,行了吧。'小D對阿Q說。
--魯迅《阿Q正傳》
。。。妳們這幫蟲豸們!
--魯迅《戰士和蒼蠅》
第二十九章 蟲豸凝寒掌作冰
--金庸《天龍八部》
使子逞其誌,庶有豸乎。--《左傳》
2、"豸"字還有壹個讀音讀作"zhai",
如:冠豸山(該山位於福建龍巖連城縣境內壹處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