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翻譯: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於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蟻窩上的土高壹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④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翻譯:剛才我來時,在大路上碰見壹個人,臉朝北方手裏拿著韁繩,駕著車,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往楚國去,為什麽要朝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雖然多,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車夫能幹!”這些條件越好,離楚國就越遠了。
千裏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裏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裏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裏之馬至者三。
翻譯:古代有個國王,想用千金買千裏馬,三年不能夠買到。有個宦官對國王說:“請讓我去買馬。”國王派他去了。三個月就得到了千裏馬;但馬已經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馬的骨頭買來,回來向國王報告。國王大怒說:“所要買的是活馬,要死馬幹什麽?白白地花費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說:“死馬尚且用五百金買下,何況活馬呢?天下人必定認為大王肯出高價買馬,千裏馬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壹年,買到三匹千裏馬。
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太傅①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導讀 :在文辭上下功夫提煉,叫做煉字。壹字的精當,往往流傳千古。“柳絮因風起”就使謝道韞名垂千古。
翻譯:東晉的政治家謝安在壹個寒冷的下雪天,和子侄們聚集在家中講論文章方面的事。壹會兒工夫雪越下越大了。謝安很高興地說:“白雪紛紛地下著像什麽呢?”他哥哥的兒子胡兒說:“用‘撒鹽空中’大體上可以形容。”他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用‘柳絮因風起’好。”謝安高興地大笑。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至鐘,自燭而至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翻譯:壹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陽是什麽樣子,便去詢問有眼睛視力的人。有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銅盤。”盲人敲了壹下銅盤,聽到了銅盤的響聲。有壹天他聽見鐘聲,以為那就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亮像蠟燭。”盲人摸了摸蠟燭,感知了它的形狀。有壹天他摸到短笛,以為那就是太陽。太陽與鐘、短笛相差太遠了,而盲人不知道它們的不同,因為他未曾見過而只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事物的道比太陽還要難以發現,而人沒有洞曉,那麽與瞎子沒有什麽兩樣。通達道的人告訴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導,也超不過盤和燭的比喻。從盤到鐘,從燭到短笛,輾轉推求下去,還會有終結嗎?
2. 高中文言文帶“非”的句子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子·勸學》
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賢, 陶朱、猗頓之富。—— 漢· 賈誼《過秦論》
3、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孟子·公孫醜下》
5、是非賄得之。——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6、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孟子·梁惠王上》
7、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3. 文言文還怎麽得心應手翻譯壹,學習文言實詞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得多,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壹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壹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學習文言實詞,應該特別註意以下幾點: 1,註意區別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從右代發展到今天,詞義不斷演變,其中壹些基本詞匯和壹般詞匯中極少壹部分的意義,古今意義沒有什麽變化,這類詞對於我們學習文言文不會造成什麽困難。
但另外有壹些詞語,文言文中雖然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詞義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詞義的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壹般,由狹窄到寬泛,使原義成為新義外延的壹部分。
例如“秋”,指由壹個季節擴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著打瞌睡擴大到指睡眠。 (2),詞義的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義所反映客觀事物的範圍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寬泛到狹窄,使新義成為原義外延的壹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漢,如“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現在,“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氣味到專指穢氣。“湯”由泛指熱水、開水到專指菜湯、肉湯等。
(3),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是指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
如“學者”,古代指“求學的人”,如“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遊褒禪山汪》),現在指在學術上有壹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對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權勢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現在,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其意義基本上變成了指有不正當行為的女子。
如果妳稱呼壹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為小姐,那麽,這位小姐會很生氣的向妳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詞義的褒貶色彩發生了變化。
例如,“謗”,古代指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是個中性詞。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鄒忌諷齊王納諫》,現在,“謗”用於誹謗,指無中生有地說別人的壞話,是個貶義詞。 以上四種情況,是古今詞義變化的主要類型。
大量的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詞的存在,是文言文學習的主要障礙。我們學習文言文,必須結合學習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計劃、按要求地掌握壹批文言常用詞的常用義。
2,註意區分古今漢語中的單音詞和復音詞。 現代漢語中復音詞占絕大多數,而文言中則以單音詞為主,因此,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不要把文言中的雙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
例如,“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處”(《遊褒禪山》)中的“非常”,古義是兩個詞:不同壹般。而今義則是壹個表示程度的副詞。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復音詞分開來解釋。例如:“日暮,所擊殺無慮百十人”(《馮婉貞》)中的“無慮”是個聯綿詞,意思是“大概”、“大略”之義,這個意思與“無”、“慮”二字毫無關系,不能拆開來講。
3,要註意古代漢語中的壹詞多義現象。 和現代漢語壹樣,文言文中也有壹詞多義現象。
如果我們只懂得壹個多義詞的壹種或者兩種意義,在閱讀文言文時便輕易拿壹種或者兩種意義去文釋,就有可能產生理解上的錯誤。為了避免出現錯誤,我們要有意識地作好知識積累和整理工作。
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文言課文後面都有這方便的練習題,這是幫助我們作積累和整理工作,必須認真完成,千萬不可忽視。詞義積累多了,遇到多義詞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選擇義項了。
另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關於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方面的知識。每個詞都有它本來的意思,即本義。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新產生的意義就是它的引申意義。如:“妻”,古義就是用手去抓住壹個女子,今義則是指男子的配偶。
“孫”,古義表示我的兒子的兒子壹直排下去,代代相傳,今義則指兒子的兒子。 4,要註意通假字現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古代,因為音同或者音近的關系,壹些字往往同其他壹些字通用,這種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現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識別通假字不是壹件易事,時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閱讀就越困難。
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的辦法就是多讀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識的積累工作。 二,學習文言虛詞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匯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
文言虛詞,特別是常用虛詞在文言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用法比較靈活。閱讀文言文,要善於辨析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虛詞理解錯了,就會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學習中,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個方便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
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