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哪兩個漢字相似到無法區分?
“阝”是常見的偏旁,而且還左蹦右跳壹點兒不安分呢,孩子們總把“部首”寫成了“陪首”,我覺著該講講左右之分了。遠古初民要去上山打獵,需下河提水,生活坎坷曲折(字面意思),人生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看“阝”,是不是很像個山波波水坡坡呢?“阝”在左,表示上坡,在右就表示目的地在前方下坡後**米處啦~哈哈,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看來古人造字的時候就知道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嘍!接下來,我們印證下其他“阝”旁的字有沒有這個特性(作扶鏡框狀,佯學究臉)。沿用至今的很多城市地名都是耳朵在右,因為河谷、地勢較低平的地方更適宜人類居住嘛,這樣的字包括:邯鄲、鄭州、郴州、邢臺、邳州、城邦、都市、郡主……在左的字:陜西、楊陵、隴西、陸地、陡峭、歸隱、阡陌、階梯…那麽“陪”和“部”是怎麽回事呢?《說文解字》:陪,重土也。壹曰滿也。壹堆土伴著另壹堆土,兩堆土都滿滿當當為人所見,可見造字之意,是高出來的。不過啊,這重重疊疊的兩座土山可沒有高低之分,所以古人找陪讀,也要資質相當,各位總說要壹個可以陪伴壹生的人,可要切記,陪伴是平等的,而不能借他的高度炫耀自己,不然那叫陪襯(襯重讀)了~那“部”呢?不用說文解字,我們自己先來組詞,部落、部下、部分……咅,“立”指宮廷大事——立君(包括立後、立儲)。“口”指群臣就廢立壹事表示意見。“立”與“口”聯合起來表示“就擬立之人表示贊同或反對”。"阝"引申出城鎮的意思,也就引申出擁護政權的各小的行政區劃。那麽,壹部書、壹部車、壹部電影,“部”是如何成為量詞的呢?這…我就不得而知了。唉,和孩子講了半天部和陪的區別,結果上海的孩子從小到大沒見過山坡…同樣的,把“牛”鎖在“宀 ”(房子),就“牢”了,結果孩子在寶蓋頭下面寫了個車……哈哈哈,笑翻我了,是啊是啊,家裏哪還有什麽牛呢,三十來年的光景,連農村家裏的牛都變小轎車啦~這些生活在工業化社會的小家夥,看我們小時候簡直是古代,之前有壹份壹年級試卷,問我們吃麥子的哪個部分,我翻了三百多份,百分之十不到的準確率,壹萬年前還基本不被人類種植的小麥,在壹千年內成了全世界的主糧,而現在,真的是收割機才普及十年的功夫,孩子們已經不認識麥子了,“我們吃麥子的根、葉子、莖”了……好吧,再讓妳們笑壹會兒,還有好多孩子說“吃麥子的麥松”,不知道小家夥們是覺得麥子長得像松柏呢還是覺著吃起來肉松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