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上的解釋: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
這樣解釋文化含混不清,互相矛盾。
我認為文化單指精神財富,不含物質財富。這樣容易理解,不產生歧義。
什麽是精神財富:主要通過腦力勞動創造的財富。比如:作家的小說、科學家的論著、畫家的繪畫等等。
什麽是物質財富:主要通過體力勞動創造的財富。比如:工人生產的各種產品、農民生產的各種農作物。
二 、 面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態度
1 、 絕大多數人羨慕並向往文化和文化人。這種情懷格外美好。有了這樣的環境或者說土壤,就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的向前發展,激勵文化人創造更多更美好的精神產品,供文化的愛好者的欣賞和享受。
2 、 部分排斥文化和文化人。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而文化和文化人都浩如煙海。任何壹個人都不可能窮盡各方面的知識,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工作需要,選擇所要學習的東西。其它方面的知識,大體只能采取排斥的態度。而排斥的方式則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我和壹個人談起顧誠寫的《英兒》,語言無限美好,但他殺妻自殺。那人說:殺人犯寫的東西,再好,我也不看。這種人對人格有缺陷的人創造的文化,壹概排斥。我不同,人格再完美的人,創造的精神產品淺薄無聊,我壹個字也不看。而人品有瑕疵,創造的文化深沈精美,我會反復閱讀和揣摩。這樣的人,我可以排斥,但他們的作品能滋養我的心靈,帶給我無比美好的享受,我憑什麽排斥?比方顧城、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不過有些靈魂特別骯臟的人,會影響我對他的作品的喜愛,比如郭沫若,他的詩集《女神》和戲劇《屈原》非常好,但我閱讀的時候,內心純凈不了,五味雜陳,就不太喜歡看。
3 、 完全排斥文化和文化人。這種人極少,但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他壹見到文化人就惡心,壹拿起書就頭痛。言行之中無不表現對文化人的不屑壹顧和瞧不起。其實這號人內心空洞虛弱,表面的行為都是因為自己沒文化而對文化人的嫉恨所產生。
文化和文化人與這號人毫無瓜葛,可就是讓他產生強烈的痛苦,所以才徹底排斥。這種只有物質生活的人,很可憐,應當尊重他的選擇。塞涅卡說:糊塗人的壹生躁動不安,枯燥無味,不值得壹過。
三? 、文化的作用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麽要學習文化,學習文化有什麽作用。我這裏列舉三個方面,供大家參考,其實遠不止這些。
1 、 可以賺錢。老師教書拿工資,作家寫書賣,畫家畫畫賣等等,都是靠文化賺錢。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賺錢有本質的區別:體力勞動者,往往停止了勞動,收獲也終止。妳在廠裏打工,不做了,老板不可能還發工資給妳。腦力勞動者不同,余華的小說《活著》只有幾萬字,二OO二年創作完,大陸出版了很多次,臺灣年年出,還有不少別的國家也不停地出版,這本書每年給余華帶來不少財富。何況他還有大量其他著作。他全部的創作,在他死後五十年之內,所產生的財富,歸他的家人所有。死了五十年之後,才歸國家。其他文化人創造的精神財富同樣如此。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厲害的文化人賺錢,像核武器殺人。體力勞動者賺錢,像常規武器殺人。
2? 、充實和飽滿我們的內心世界。文化是精神方面的東西,人活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世界裏。不學習文化,心靈會像沙漠。精神會像幹枯的樹,長不出新葉,開不出鮮花,結不了果實,壹生都了無生氣。不斷學習,吸收各種美好的知識,我們的思想、感情、感覺會變得敏銳和豐富,從而充實和飽滿我們的內心世界。可以這樣說:品味越高雅的人生,文化程度越高,精神含量越重。
3 、 使枯燥的日常生活變得美好而有趣。完全沒有文化的人,說話做事,壹板壹眼,毫無趣味可言。有文化的人不同,說話做事會有創造性的想法,會想方設法改變壹些陳規陋習,追求新鮮、有趣、精致、美好的人生。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總之,壹個人有充足的文化,會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使枯燥瑣碎的日常生活變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