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河南方言日常用語有哪些?

河南方言日常用語有哪些?

河南方言日常用語如下:

木牛——沒有的意思

兌——dui,萬能動詞

偶——就是牛,奶牛的牛

得勁——舒服,爽的意思,全省通用

出驢——到處跑的意思

媽咣——事情沒辦成

鬼覺——臭美的意思、顯擺

摸楚——動作緩慢,磨嘰的意思

布拉——用手拍拍的意思,比如衣服臟了,布拉布拉老末,摸嘟兒,末低遛,

後影兒——最後的意思燒包兒——指人不踏實愛炫耀

火曬——活潑

白動——別動

憋住——忍住

排場——氣派

河南話語言發展:

洛陽話:中華音切,莫過東都凸顯了古代洛陽話做為“國語”在中華數千年燦爛歷史文明長河中的卓著貢獻。

作為古代的“標準普通話”,皇帝、官員、知識分子等上層社會人士均以會說“洛陽音”為榮,認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異常顯赫。從漢朝起,凡洛陽作為首都或陪都的朝代,洛陽城內太學的“讀書音”,自然而然地成為士族階層的標準音。

何為“讀書音”?由於漢族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體現出強大的實力,逐漸形成壹種頗為強勢的文化,漢語也隨著漢族影響力的擴大,逐漸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全國各地並影響周邊國家。

由於漢字作為漢語的載體,是夏、商時期在中原地區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讀音就反映了中原音。要學漢字就得學其讀音,於是形成了“讀書音”傳統。周代把殷商貴族集中於成周,向他們學漢語,因此就傳承了這個中原音傳統。

南北朝時期,盡管洛陽處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成為保護、推廣“洛陽普通話”的功臣。

他毅然遷都洛陽,要求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漢語、穿漢服,不但進壹步確認了“洛陽音”為標準音,而且直接影響了隋、唐的“正音”。

變音

河南方言特別是豫北方言有著豐富的變音現象。如獲嘉方言的Z變韻、D變韻等變韻現象,在整個豫北以及附近毗鄰地區(包括黃河沿線,以及山西、山東、河北地區)都有廣泛的分布。

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獲嘉方言研究》(側重描寫)、《音節與意義暨音系與詞匯化、語法化、主觀化的關聯:豫北方言變音的理論研究》(側重理論)等。

變音有分音,也有合音。前者體現為壹分為二,將壹個單字音節的本音變化兩個音節,如“孔"變化為”窟窿“這樣的嵌L詞或聯綿詞。後者,體現為合二為壹,將兩個或多個單字音節合為壹個音節。

很多詞匯如“弄啥”“頂上”“底下”“出來”在河南話中都是連讀的(讀成壹個字,取首字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與古代標音“反切法“有似)。兒化韻也是合音的壹種。

開封話與兒化韻

河南話中含有大量兒化韻尾詞,以量而論,與鄭州話和其他河南方言區相比,當以開封話最為突出。有人把鄭州話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話”,把開封稱作是“河南味兒的北京話”,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兒化音的大量使用。

且兒化音往往伴隨著縮減詞句的功能(這壹點與北京兒化音同),如把“繩子”直接兒化讀作“繩兒”(讀音:shèngr),把“筷子”讀作/kuǎr/。省去了“子”字。

開封話中的兒化音與北京話中的兒化音在語法應用上基本上是壹致的,如:事兒,臉蛋兒、花兒、小孩兒,碗兒,米粒兒、門縫兒、蛋黃兒,老頭兒,粉末兒,味兒,壹對兒,邊兒……諸如此類。

唯壹需要特別提出的不同之處就是,開封話與北京話中的兒化音由於末字韻尾的原因,少量部分在發”兒“音時是不同的。

另外還需要提壹下的就是杭州,杭州這座與開封相去千裏之遠的城市,卻與開封是同源,因為南宋遷都而同時也把語言特點也帶到了杭州。

今天妳到杭州也許會發現,杭州城如今也保留著相當數量的兒化音,還有其用詞方面也與開封些許類似,再加上兩地的壹些風土人情。雖然時過境遷,但依然不難看出這中原和江南兩座古城原本是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