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北京沒有沙塵暴,因為那時的塞罕壩森林茂密、水草豐沛,是鳥獸繁集的天然氧吧,茂密的樹木將風沙擋在了身後。但是清朝國庫空虛,肆意砍伐,人類向大自然無節制的索取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失去了塞罕壩的保護,來自西伯利亞的北風攜裹沙塵大舉南下,攜帶著能吞噬整個北京城的風沙。種樹,綠化塞罕壩,驅趕沙塵暴,成為了塞罕壩人的首要任務。
?種樹,也是有先決條件的。對於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這5種因素,無論哪壹條,對於樹木成活都是致命的。不幸的是,塞罕壩集合了以上全部極端惡劣的種植條件。第壹次上壩種樹時樹木成活率還不到8%,看著辛辛苦苦栽種的樹苗全部死亡,殘酷的現實擊垮了他們的夢。
? 塞罕壩到底還能不能種樹,這是縈繞在塞罕壩人心頭的疑問。但綠野狂人的字典裏沒有“放棄”二字。1961年,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臨危受命,帶著6位專家登上塞罕壩。這時壹棵落葉松的出現使人們眼前壹亮,壹群人撲上去抱住樹放聲大哭,他們邊哭邊說“塞罕壩能種樹,能種出大樹。我們要在它周圍建起壹片大森林、大林海!”就是這棵“功勛樹”支撐著塞罕壩人走到了今天。
? 從此,塞罕壩人開啟了自己育苗、自己改造機器,靠自己的雙手築起壹片綠色的艱辛歷程。他們的付出讓北京的沙塵暴逐漸弱化,但他們沒有壹句怨言,也不曾向誰邀功。他們的血脈就根植於此,與這片鬥爭過、折服過的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2016年,鬼才導演曲藝受邀來到塞罕壩,當即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征服,在他聽說塞罕壩三代人建設林場的故事後感動不已。在北京居住多年的曲藝導演沒想到北京沙塵暴的減弱是這些人無言的功勞,這樣的精神不能被埋沒,於是曲藝導演下定決心要拍攝壹部講述塞罕壩精神的電影,這就是《綠野狂人》的源頭。
? 大自然也被人類的辛勞和付出所感動。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均沙塵天數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02年至2012年,北京春季沙塵天數減少七成多。2016年,北京沙塵天僅有5天。現在的塞罕壩已經變成了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或許來到這裏的每個人都理所應當地認為這片美景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卻不知道這背後原來是人類的巧奪天工。從“北京沙塵暴風口”到“中國綠寶石”,默默守護半個世紀的情懷,終於通過電影《綠野狂人》傳遞了出去。希望北京沙塵暴永遠成為博物館裏的壹張舊照片,現在和未來沒有遭受沙塵暴洗禮的都要對這群可愛的人送上最衷心的感謝:綠野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