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人物 - 百花山上“護綠人”

人物 - 百花山上“護綠人”

我叫李琳琳,來自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百花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清水鎮和齋堂鎮境內,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百花山林場,現占地2.17萬多公頃。百花山,山如其名,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華北百草園”之稱,是北京市僅有的 2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壹。保護區域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我們的主要職責。

入職之前,我也憧憬著每天沿著“北京最美公路”上班,工作在百花草甸、看奇峰連綿、賞晚霞映翠、聽溪水潺潺……但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上了班才知道,百花山真的很遠,距離城區足足90多公裏,公交車要坐68站,單程就要3小時;百花山真的很險,出門要隨身帶著蛇藥,巡山還要提防腳下偷獵人的捕獸夾,開車看壹眼路邊百米懸崖不免心驚肉跳;百花山的工作真的很苦,經常半個月才能回壹次家,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個把月回不了家也是常事,家裏的大事小情根本顧不上,也常常被家人埋怨;百花山的工作真的很累,護林員每天都得走二三十公裏山路巡山,老師傅們退休時都已經風雨無阻走了30多萬公裏,足足可以繞地球10圈。我不禁自問:“壹輩子都守在這深山老林裏,值嗎?”

值不值,是每個百花山人都要面對的靈魂拷問。

七十年的風雨歷程,壹代代百花山“護綠人”紮根茫茫深山、呵護綠水青山,壹棵棵老樹見證了百花山人的忠誠,壹片片茂密的森林就是百花山人作出的回答!

森林綠海離不開我們的巡護管護。在我們百花山,每個護林員都像是壹本書,身上寫滿了故事。老職工劉永林在護林員崗位上壹幹就是近30年,他每天掛著望遠鏡,巡護在幾十個點位和山頭上,光鞋子就穿爛了上百雙,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防火戒嚴期,他都要“與世隔絕”過上大半年,由於回家次數太少,孩子直到3歲都不敢認他這個父親。2017年退休前完成最後壹次巡山任務時,壹向開朗樂觀的劉師傅竟眼含熱淚,雙手顫抖著撫摸著使用多年的望遠鏡自言自語道:“老夥計,以後咱倆就不能壹起看林子了,妳會想我吧?”。劉師傅對這片山是真喜歡、真用心,金錢豹、褐馬雞、金雕、梧桐楊、草芍藥、百花山葡萄……他幾乎能夠識別百花山的每壹種飛禽走獸,熟悉每壹種植物和特點,動物救治、植物繁育、科普宣教樣樣在行,被大家稱作“百花山活字典”。去年4月29日,劉師傅不幸因病去世了。彌留之際,握著老伴的手說:“我知道妳不想讓我當護林員,壹點都顧不了家,可護林工作責任大呀,再苦再累總要有人幹。這輩子當護林員,值了!”

老黨員王克山16歲就到了百花山,壹幹就是近四十年。他說自己名字裏也有壹個“山”字,這輩子就和山有緣,他喜歡我們叫他“山哥”。去年除夕夜,我加入了王師傅的巡山隊伍,剛剛邁入林區,興奮和好奇瞬間被零下二十度的低溫、六七級如鋼刀般的山風擊的粉碎,走著走著腳就不聽使喚了。我看著王師傅斑白的頭發、通紅的鼻頭,不免有點心酸,他卻說“習慣了就好了,多走會兒就暖和了……”幾十年的山林工作經驗造就了他的火眼金睛,看山色便能判斷節氣更替,看天色就能知道風霜雨雪;對進山的陌生人,他盯壹下眼神、看壹眼裝扮,便基本能辨出來人的目的,抽不抽煙……百花山的溝溝坎坎遍布了他的足跡。2013年冬天,幾名旅友走野路被困在了百花山上,剛巡完山的王克山二話不說,背上礦泉水、火腿腸就上了山,憑著對地形的了如指掌,不到3個小時就找到了被困旅友,連救援隊員都對他樹起了大拇指。

說起壹代代百花山人的堅守和奉獻,2010年就到管理處任黨組書記、主任的劉東眼中總是充滿了深情。

想當年,面對滴水成冰沒有取暖設施還經常停電的艱苦條件,他都沒放在心上,最讓他苦惱的是養護設施的陳舊和落後:戶外作業靠最原始的裝備,上山的路靠人踩,珍稀植物的灌溉靠肩扛手提……1991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的他,深知這片林子在北京的分量,作為壹名黨員、壹名護林職工,他只有壹句話:“幹就是了”!沒有人才就培養、引進,經費不夠就壓縮支出、節儉增效;為強化管理,他梳理長期以來好經驗好做法,建章立制;為了激發年輕人的奮鬥精神,他大膽啟用精通專業年輕幹部;為加強生態保護,他與北京師範大學等1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關系。

梅花香自苦寒來,如今的百花山管理處已建立起壹支老中青搭檔、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相結合的幹部隊伍,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與設施,全方位、無死角24小時動態監控,珍稀動植物得到了最有效的保護。保護區職能已經從單壹的資源保護拓展到了科普宣教、科學研究、生態 旅遊 ;國家壹級保護動物種類由5種增加到9種,二級保護動物由32種增加到36種。前年保護區特有的百花山葡萄的成功開花結果,填補了全市國家壹級保護野生植物的空白。

百花開放竟芳華,含蕊獨情自然香。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百花山管理處黨組以“把百花山建成學習宣傳貫徹‘兩山’理論標桿”為目標,確定了“綠水青山守護人”百花山黨建實踐品牌,爭做踐行“兩山理論”的排頭兵,我們將深入挖掘凝練百花山人的精神品質,打造生態文明的自然聖地。

附:保護區照片

四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