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湖千江水,求下聯對?
對聯藝術漫談袁裕陵(壹)楹聯的由來楹聯,又稱“對聯”、“對子”,廣義上屬於詩的範疇。它是書寫或鐫刻、懸掛於門壁、楹柱或其它器物上的壹種文學形式。這種形式,是我國漢民族獨創的,可以說它是壹種最短的文學形式。它是用上、下兩聯形式相對、內容相關的語句結構而成的壹種漢語言藝術和裝飾藝術,是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煉和藝術化的反映。六朝梁代劉孝綽:“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據傳為我國最早的壹副對聯(《潭嗣同全集.石菊隱廬筆記》),又有傳說是五代時期後蜀的國君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當時是寫在兩塊約—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又稱為“桃符”,這也就是春聯的由來。它的興起與發展與明代的朱元璋有關。朱元璋文學水平不高,但他喜作對聯,號稱“對聯天子”。“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壹副”。(清陳雲瞻《簮雲樓雜話》)由於皇帝的提倡,楹聯這壹文學形式就被廣泛地應用於各種場合,不僅婚喪喜慶用它,名勝古跡、驛舍茶館、官府衙門、廟宇道觀、樓臺亭閣都少不了幾副甚至於幾十副上百副的楹聯,而這些好的楹聯通過書法形式表現出來,本身又成了壹種勝跡,供人觀賞,乃至萬口傳誦、歷久不絕,發展至今,更是異彩紛呈、氣象萬千。(二)楹聯的作用“楹聯是壹門大俗大雅、格調各異的實用文學,它是壹把雙鋒的寶劍,壹面是通俗,壹面是高雅(如“我修腳;妳放心”和“竹室生虛白;波瀾動遠空”),它暢行於文壇,廣用於社會,它的社會作用的內容和應用範圍大大超過其它各種文學體裁。首先,它是對社會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藝術化的反映,它可以描繪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的各種習俗和風尚,使人們從中得到關於歷史和現實、社會和人生的種種認識和評價,幫助人們提高觀察生活和認識生活的能力。請看孫中山手書的壹副對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它表現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博大襟懷,激勵著後人為偉大的事業而不斷鬥爭、前進,它的宣傳和鼓動作用非常明顯的。還有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寫的壹副聯:“捧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副聯是陶行之為推行他的“改革全國鄉村教育”主張時,用人民大眾易懂、淺顯的語言撰寫的,其教育意義非常深刻。當然,上兩副聯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對聯,這在後面會有詳盡的說明。我國的古典建築,都講究建築美即對稱的美,都有對稱的廊柱、門楹之類的設立,它們為對聯的創作書寫、鐫刻懸掛提供了用武之地。這些名勝古跡配之以對聯,可以使自然之美和藝術之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把勝跡裝點得更加壯美和高雅。《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書中第十七回裏,借賈政之口說道:“……若大景致,若幹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這句話非常有見地,典雅的畫閣樓臺,幽靜的佛殿書院,奇異的仙洞名泉,若無名聯妙對相襯,盡管有神工之壯、鬼斧之奇,也不免使人感到不足,好象缺少了什麽,相反,如懸掛、鐫刻辭美意真的奇聯妙對時,便會大增光彩,引人入勝。如果將壹處精致的樓臺比作壹位美女,那兩邊楹柱上的對聯就是壹雙顧盼生姿的美目。如湖南嶽陽樓聯:“四面湖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南京莫愁湖聯:“江水東流,淘盡了千古英雄兒女;石城西峙,依舊是六朝煙雨樓臺”,西湖天竺山冷泉亭聯:“在山本清,泉自源頭冷起:入世皆幻,峰從天外飛來”,安徽太白樓聯:“泛洞庭湖八百裏秋波,掛席來遊,三楚風濤攜袖底;邀太白樓壹千年明月,憑欄遠眺,六朝煙景落杯前”等等。在社會生活中,對聯是壹種既高雅又通俗簡便的交際方式。壹般的文學作品,除了某些短小的詩詞可用於贈人、慶賀或哀挽外,其它都不具有交際作用,而對聯則是人們最樂於使用的交際形式。如賀人生日聯、賀新婚聯、賀喬遷開業聯、吊逝世者聯、贈友朋聯等等,這些將在《對聯的分類》壹節中略談。(三)楹聯的特點1、鮮明的民族性朝鮮平壤練光亭:長城壹面溶溶水;大野東頭點點山。琉球善興寺聯:願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壹樣平。美國舊金山天使島,是當年關押、審查華人勞工之地,七十年代旅美華僑立碑紀念。別井離鄉,飄流羈木屋;開天辟地,創業在金門。1890年,光緒皇帝大婚,盛況空前,各國紛紛送禮致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贈中西合璧禮品“自鳴鐘”,上刻漢字楹聯。 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2、強烈的時代性明代顧憲成東林書院: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王守仁題杭州於謙祠: 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吊英賢。洪秀全: 天命誅妖,殺盡群妖,萬裏河山歸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壹怒,六軍介胄逞威風。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中央電視臺1984年征聯: 海峽難隔同心,***盼江山歸壹統; 版圖終須合璧,俱成功業足千秋。3、嚴密的格律性上下兩聯字數相等,相應部位壹般不用同字。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方位詞相對。 結構相似:主謂結構、偏正結構、並列結構。 內容相關:上下聯***同表達壹個特定主題。 平仄相反:上聯尾用仄,下聯用平。清松江徐氏女題西湖嶽王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黃興挽黃花崗烈士: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萬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洪承疇、郭天民:兩朝元老;千古罪人。其它:社會主義無限好;黨的政策暖人心。 四化紅旗舞東風;映紅東西南北中。 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橫掃壹切牛鬼蛇神。4、高度的概括性韓信祠: 生死壹知己; 存亡兩婦人。舒而美衛生巾: 人人體貼; 月月溫存。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 世上瘡瘐,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莫愁湖聯: 占全湖綠水芙蓉,勝國君臣棋壹局; 看終古雕梁玳瑁,盧家庭院燕雙飛。博浪椎: 惜博浪壹椎,副車不中秦皇帝; 笑淮陰萬戶,末路終同楚霸王。5、廣泛的實用性楹聯是壹種實用文學,實用性和文學性合二而壹,並行不悖,文學性越強,實用性越大,楹聯壹旦形成和發展以後,就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就應用的人來說,從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從文人雅士,專家學者到農工兵商,三教九流各介階層各方面的人都應用。就範圍來說,從政治、社會生產勞動,從婚嫁壽慶到友誼娛樂,從慶賀節日到裝飾環境,大事小事或雅或俗皆有涉及。(四)楹聯的要素楹聯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對仗,沒有對仗,就談不上對聯。對仗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字數相等2、詞性相同3、結構相似4、平仄相對1、字數相等即上聯和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才能形成對仗。如果上聯是五個字,下聯是六個字,那就不是對聯了,當然,也有故意用字數不等的聯文來表達某種特殊含意,如:袁世凱千古;中華民眾萬年。據說此聯是在袁世凱死時,壹位聲望很高的學者寫的,這副聯上聯比下聯少了壹字,乍壹看不能成對,作者的意圖是說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眾。2、詞性相同楹聯上、下聯對應位置的詞或詞組的詞性必須相同,才能形成對仗。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介詞對介詞,助詞對助詞等。如清代王子實寫莫愁湖:恨我晚來遊,只落得萬柄枯荷,壹湖秋水;問誰能不朽,除非是六朝兒女,千古英雄。這副對聯上下聯對應的詞性完全相同。又如:社會主義無限好;黨的政策暖人心。這是壹副在那個特殊年代裏隨處可見的所謂“對聯”,它根本就不具備詞性相同的要素,只是壹個字數相等的語句。3、結構相似楹聯上、下聯句子的結構必須大體壹致。上聯是主謂結構,下聯也應該是主謂結構。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應該是動賓結構。上聯中語詞是並列或偏正結構,下聯對應位置也必須用並列或偏正結構。如“日月”對“河山”即為並列結構相對,“明月”對“高山”即為偏正結構相對,如果用“日月”對“高山”那就錯了。4、平仄相對楹聯上、下聯句中詞語的平仄聲要相對。因為對聯這種形式是從格律詩中演變、發展而來,所以它的格律要求也與格律詩大體相同。如上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論才宰相籠中物下聯就壹定要仄仄平平仄仄平殺賊書生紙上兵(七言聯格律) 對聯的上聯最後壹字應是仄聲,下聯最後壹字應是平聲,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例外,如前面講的孫中山和陶行之的對聯。 談到平仄聲,這裏要附帶說壹下:漢語言是有聲調的語言,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前兩個是平聲,後兩個是仄聲。而古漢浯的四聲是平、上(讀傘)、去、入。其中只有壹個平聲,而有三個仄聲(上、去、入),平聲就是平調(不高不低,不升不降),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在《康熙字典》中關於古四聲有壹首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它說出了古四聲的大概特征。舉幾個例子說明:夫、府、父、福平、品、聘、劈朱、主、柱、竹天、子、聖、哲停、艇、聽、笛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消失了,中原音韻把它“入派三聲”,即融入平、上、去三聲中去了,大部份在陽平聲中。但入聲字是古漢語的壹個特征,它聲調極短,壹出口就收回,它和平、上、去三聲合在壹起,在格律詩詞中起到了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效果。同樣在對聯創作中也在發揮它的作用。5、節律對拍上下聯的語流、節奏壹致,節奏的確定上,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占壹節;也可以接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同有異,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壹字。駢文節奏詩律節奏詞律節奏古文節奏語意節奏駢文節奏經綸天下;衣被蒼生。---------張之洞題織布局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鴻書詩律節奏欲窮千裏目;須上六朝山。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詞律節奏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納今古而生異趣;融百家乃見神奇。古文節奏與有肝膽人***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登百尺樓,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應識四方多猛士;留壹抔土,以爭光日月.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安慶徐錫麟烈士紀念樓語意節奏茶山竹海,洞府陶都,有情天貽大塊;詩雅賦雄,聯奇詞美,生花筆撰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