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裏秦川壹片沃野是人所***知的,但有幸在站在黃土上聽過秦人吼秦腔的遊客恐怕並不多,秦腔粗獷,雄渾體現了秦人驃悍的風格,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同時也是包括京劇在內眾多地方戲曲的鼻祖,千百年來傳流至今。有說秦腔最早源於秦兵軍陣中,那麽可想而知,秦俑們當時應該是各個都能吼兩嗓子,並引以為樂的。
秦人愛吃辣子,也應該是自古就有的事,要不到今天秦人仍特別能吃,且頓頓飯離不了它。陜西也有壹種漢堡包叫饃夾辣子,但這種吃食不是誰都能消受得起的,連壹向以能吃辣子著稱的四川人,湖南人見了這種吃食也是要卻步的。陜西人吃的辣子---油潑辣子,是有當地特色的,出了陜西就很難吃到,這的確是事實。
秦人守根,鄉土意識重,這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是脫不了幹系。陜西人愛吃面,而陜西本地的特色面食也相當豐富,如歧山臊子面,回民牛肉面,陜北羊肉面,戶縣擺湯面,出了西安火車站就能吃的馬虎面…林林總總,不僅好吃,而且每種面食裏都包含著文化。比方說有壹個在中國所有字典裏都查不到的字---' ',外地人不認識,但陜西人幾乎婦孺皆知,不僅能讀正音,甚至能給妳背出壹段口訣來:'壹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工字往進走,妳壹扭,我壹扭,中間夾個鹽簍簍,妳壹嘗,他壹嘗,中間坐個馬大王,心子底,月字旁,畫個勾搭掛麻糖,推個車子上鹹陽。'這個字其實指的也是壹種陜西地方面食,叫 ( biang ) 面,傳說也是秦始皇最愛吃的。陜西八大怪裏的面條搟地象腰帶,指的就是它,這種面又寬又厚,壹根能盛壹大老碗,可吃起來特筋道,且越嚼越有味,面香會始終充塞妳的鼻息。
參觀過秦俑的人也許會發現秦俑的裝束有些奇特,即秦俑有著鎧甲的,但無壹戴頭盔的,無論士兵和將軍---這是有原因的,秦人以耕戰強國,提倡勇於公戰,作戰壹般不戴頭盔,甚至脫去鎧甲沖鋒陷陣,銳不可擋,素有科頭銳士之稱。難怪乎同為秦人的楊虎城將軍說:'江南的才子江北的將,陜西的冷娃站兩行。'秦人子孫們也多少承繼了他們先輩那種率真,果敢,壹往無前的作風。至今還能聽到秦人用坎頭子來稱呼自己的子弟,是把科頭音讀轉了,在國家開發大西部的進程裏,秦俑的子孫憑著'科頭'和'冷娃'這種精神做事必定會有所作為,讓秦俑的故鄉變得更美麗,富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