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人的思維是強調過程,西方人的思維是強調重點這可以從兩個的語言看出來。
首先必須明確,思維是壹種語言。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壹個試驗。將壹個***鳴器放在正在思維的人的耳邊,可以看到***鳴器***鳴,把***鳴器的波紋用儀器顯示出來,與思維者的腦電波相符,證明了思維也是壹種語言。
現代漢語強調順序性,單句的基本結構都是:<時間地點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如果是問句,就在句子最後加上壹個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嗎或呢”。
如果是感嘆句,就在句子最後加上壹個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啊或呀“等。很少使用倒裝句式或者強調句式。英國人所說的英語則不同,我們很難在英語比較復雜的單句中找到完全順序式的句子。
在英語的單句中,到處存在倒裝的句式,這主要是為了強調。而且英語中還有專門的強調句式:It is ... that....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前面先說。是英語的語言方式,也影響了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思維方式。
在疑問句上,也有這方面的講究,特別是在特殊疑問句上,更是要把疑問代詞放置在句子最前面,問時間先要說“When”,問東西先要說“What”,問地點先要說“Where”,問方式先要說“How”,問原因先要說“Why”。
在感嘆句方面,也有專門的句式,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前面,壹種結構是How+形容詞或副詞,句子的重點就在這個形容詞或副詞,另壹種結構是What a 加名詞。
句子的重點就是這個名詞。這些要是用中文的順序式翻譯起來,就可能譯不通,或者很令中國人奇怪。
比如:
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這個女孩好漂亮啊。在美國人看來,在這個句子裏,女孩是次要的,漂亮才是重要的。
如果用中國的順序式來翻譯這個句子,就成了:多麽漂亮這女孩是。顯然句子就亂了。如要既要強調漂亮,又要強調女孩,英語就會說:
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is!或者What a smart girl she is!
如果用中國順序式來翻譯的話,就成了:多麽壹個漂亮的女孩她是!所以中國和美國兩國語言的差別,決定了中美兩國人民在思維上的差別。
二、中國人比較求真、比較務實,西方人求積極,求“正能量”,求痛快
西方方面做宣傳時,都是把對方說得多麽多麽厲害、多麽多麽嚇人。冷戰時說蘇聯很可怕、近年來也有中國威脅論等。
因為美國老百姓,是那種如果妳不把對方說得很嚇人,美國老百姓就懶得關心的思維方式。比如二戰,如果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老百姓、國會根本就不同意美國參戰。
而中國,都喜歡把對方說的很垃圾,把自己說的很牛逼的宣傳方式。
因為東方老百姓,是那種“妳不把自己說的很牛逼我憑什麽聽妳的、我就不跟妳走”、“妳把對方說的很可怕那不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嗎?那不是胳膊肘向外拐嗎?”的思維方式。
三、《論中國》的作者、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中國人和美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於:美國人認為全世界應當是我這個樣子,因此美國人具備著某種傳道士式的思維方式。
而中國人則認為,如果妳生下來的時候不是中國人,妳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中國人。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美國人非常不同,但雙方都必須認識到另壹方取得的成就和為世界做出的貢獻。”
擴展資料:
1、思維方式的必要性
人類的思維是在生產實踐活動作用下人腦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機能,是人類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思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來觀察和反映客觀世界,也對客觀世界進行分析和綜合。
某個民族將長期以來對現實的認識凝聚成經驗和習慣,借助語言形成思想,又賦予思想以壹定的方式,就形成了這壹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壹個復雜的結構,其深層的表現有情感、意誌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潛意識存在的觀物態度,而其淺層的表現則為語言。
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和語言的橋梁,與兩者都密切相關:壹方面思維方式體現於民族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際文化,尤其體現於哲學、科技、文學、美學、藝術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產和生活實踐中。
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造成文化差異的壹個重要原因;另壹方面,思維方式又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促使思維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是思維方式的構成要素。思維以壹定的方式體現出來,表現於某種語言形式中。
思維方式的差異,也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壹個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語言的特征及其轉換,要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就必須深入研究與語言和文化均有密切關系的思維方式。
2、中西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域。導致它們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很多,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東方西方哲學對語言的態度截然不同的緣故。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義”的軌道。中國的第壹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不遺余力地否定語言的終極表達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語言是知識的來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