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80歲楊振華談當下相聲表演:“有次看相聲氣得我三天沒出門”

80歲楊振華談當下相聲表演:“有次看相聲氣得我三天沒出門”

楊振華和穆凱

金炳昶、楊振華、鞏漢林、範偉、賈承博、常佩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壹大批紅遍全國的相聲演員身上都有著“遼寧”的標簽。

然而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東北式幽默在全國遍地開花的當下,肯留在遼寧本地的相聲演員卻少之又少,他們或去北上廣深,或轉行。昔日的風光和當下的困頓,不少遼寧的相聲表演者們,不得不各憑本事,另謀出路。

“滿臺搞笑者,盡耍低俗貧,難言無以對,三日不出門!”這是此前有人請著名相聲演員楊振華先生去看相聲專場,他回家後寫的壹首詩裏面的其中幾句。

80歲的楊振華先生,時至今日壹直在堅持相聲段子的創作,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特別強調的壹點是,不論相聲怎麽變化,相聲所使用和傳遞的幽默不應該是低俗的。

“兩個相聲演員站在臺上。壹個說,這是我搭檔。另壹個說,我不是妳搭檔,我是妳‘搭襠’。這次演出看完,氣得我三天不出門兒!”曾經創作了《動物世界》《假大空》《如此大款》等相聲名段的楊振華認為,很多年輕的相聲演員不明白,淺薄和低俗不是真正的幽默,“下三路的幽默是神馬玩意兒!相聲的幽默,是排斥低俗的。相聲演員站在臺上,開始表演的時候,要讓臺下的觀眾對妳有信任度。”

楊振華覺得,高級的幽默永遠緊跟時事,運用相聲的表演技巧,讓觀眾在欣賞中得到快樂:“不會攢攏包袱,還不很認真的學,靠耍怪態根本不行。站在臺上,出兩三句,就得把觀眾抓住,這才是相聲語言。”

穆凱:沈陽曲藝團相聲演員不到10個

穆凱

穆凱是沈陽曲藝團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相聲演員。他於1994年在相聲大師金炳昶的推薦下,拜其弟子孫偉為師。現任沈陽曲藝團業務團長,非遺項目沈陽相聲代表性傳承人。

現年38歲的穆凱是遼寧相聲圈兒裏十分活躍的壹位。他給記者講起了他當年拜師的壹件趣事兒。“1994年,遼寧的相聲在全國如日中天,楊振華、金炳昶、王平、常佩業、鞏漢林、範偉、閆月明……好多好多。那時候別說央視,就是北京臺的春晚,遼寧的相聲都有好幾段兒。我那個時候十四五歲,對相聲心馳神往。”

金炳昶考他從壹數到十

遼臺有壹檔節目每周在當時的氣體壓縮機廠工人文化宮內錄制,很多相聲演員受邀錄節目。家住附近的穆凱每周都騎個自行車去“聽個蹭兒”。聽久了,不免就想離偶像更近壹點兒。有壹次穆凱聽著聽著就往後臺晃悠,正巧遇到了相聲演員王振華。

他走過去問王振華:“要是想學相聲,我找誰?”王振華回頭壹看,是個小胖孩兒,就逗他:“妳找金炳昶啊!金炳昶就在後邊呢!”

穆凱轉身就想去找金炳昶,結果被王振華叫住:“妳知道他家電話不?我告訴妳啊?”

穆凱笑著對記者說:“我當時還以為他看我是小孩兒,逗我玩呢!要知道當時我師爺已經是全國知名的相聲演員了。後來我也沒問過王振華,當初他為什麽那麽容易就推薦了他。”

那天的演出在晚上八點多結束,金炳昶和楊振華兩位相聲演員順著文化宮門前長長的階梯走下去,我在後面喊:“金老師!我想跟妳學相聲!”

“我師爺這個人特別熱心腸兒,願意成人之美。”被個素未謀面的小胖孩兒叫住,就笑著說:“想學相聲,那妳給我數個數吧,從壹數到十。”

“讓我數數兒,壹是看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大舌頭;二是看看分不分平翹舌。”穆凱說,他不太分得清平翹舌,但是金炳昶還是沒能硬下心來拒絕壹個孩子。不僅給了家裏住址約下次見面,還又壹次給了家裏的聯系電話。

不少遼寧相聲演員轉行

因為年紀相差太大,在穆凱真正找上門去的時候,金炳昶給穆凱介紹了自己的弟子——相聲演員孫偉。

“相聲界的師門,壹直以來學生是學生,徒弟是徒弟。學生正常收學費,但是師傅從來不向徒弟收學費。師徒如父子,徒弟在師父家有活兒幹活,吃飯什麽的師父都管。明白事兒的徒弟,三節兩壽買點禮物看看師父,跟走親戚壹樣。”穆凱說,最開始孫偉沒太當回事兒,他讓穆凱先買本《新華字典》看著,什麽時候分平翹舌了,什麽時候再學相聲。兩個月的時間,15歲的穆凱把壹本嶄新的字典看厚了,所有平翹舌都分清楚了。這份用心,讓他入了師門。

從過去到現在,通過說相聲成名的不在少數。“所有的相聲演員都算上,凡是成名的,咱們不論人品個性,就單說功夫,能成名沒有不下苦功夫的。但諷刺不是尖酸,文痞難成大家。”穆凱說,“目前沈陽曲藝團說相聲的演員不到10個。很多咱遼寧的相聲演員去了北上廣深,有的拜得名師,在小劇場裏堅持說相聲,有些幹脆轉行。說起來,相聲演員轉行非常容易。”

新晉金馬影帝範偉以前說過相聲,演員劉威以前是說相聲的,已故的演員傅彪以前說過相聲,現任央視著名主持人的朱軍以前也是相聲演員。還有很多演員,業余從事過相聲表演,包括葛優、鞏漢林等等。

穆凱除了說相聲以外,有時候還會表演小品或者評書,“相比於北京,在沈陽專門花錢賣票要進小劇場聽相聲的觀眾太少了。所以出走和轉行也是市場規律。相聲壹直在改變,不管是在劇場裏還是在春晚上,傳統相聲也必須得改。東北幽默,大開大合,火爆熱烈。三五分鐘內,妳讓觀眾覺得沒意思,妳不能適應這個快起來的節奏,妳的舞臺就沒了。”

華商晨報記者 關舒柳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