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rǎn ㄖㄢˇ
◎ 龜甲的邊。
◎
〔冉冉〕a.毛、枝條等柔軟下垂;如“柳枝冉冉”;b.慢慢地,如“月亮冉冉升起”。
◎ 姓。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冉
冄 rǎn
〈形〉
(1) (象形。本義:毛柔弱下垂的樣子)
(2) 同本義
[tenderly]
冄,毛冄冄也。——《說文》
(3) 又如:冉弱(荏弱)
(4) 逐漸,漸進。常作“冉冉”
[gradually]
老冉冉其將至兮。——《離騷》。註:“行貌。”
冉內,行也。又冉冉,進也。——《廣雅》
(5) 又如:冉冉悠悠(行動飄忽貌);冉冉纏纏(慢慢騰騰);冉內趨(指仕宦為政)
詞性變化
◎冉rǎn
〈名〉
(1) 龜殼的邊緣 [edge of tortoise-shell]
(2)
姓。如:冉魏(國名(350—352)東晉冉閔篡後趙自立,國號魏,史稱冉魏。後為前燕所滅);冉求、冉雍、冉伯牛(春秋魯人。都為孔子弟子)
漢語字典
[①][rǎn]
[《廣韻》而琰切,上琰,日。]
[《廣韻》汝鹽切,平鹽,日。]
亦作“冄1”。
(1)逐漸,漸進。見“冉冉”。
(2)柔弱。
(3)龜甲的邊。
(4)姓。
冉2[nán]
[《集韻》那含切,平覃,泥。]
亦作“冄1”。亦作“冄2”。亦作“?1”。
(1)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名。亦指其國名。
(2)周時國名。
音韻參考
[廣 韻]:汝鹽切,下平24鹽,rán,鹹開三平鹽A日
[平水韻]:上聲二十八琰
[唐 音]:*nji?m,nji?m
[國 語]:rǎn
[粵 語]:jim5
[閩南語]:jiam2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