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誰有福建屏南縣夏姬村的資料?

誰有福建屏南縣夏姬村的資料?

壹.概述

集賢村是寧德市平南縣甘棠第二大行政村,是著名歷史人物甘的故鄉。目前全村人口1700余人,368戶,2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它有著悠久的國際歷史,古老的建築,許多名勝古跡和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夏姬位於平南縣南部,李秀文筆山以南盆地龍脊河畔,東臨黎平,距縣城15公理,西至長橋前院11公理,北至羊頭寨至文筆峰5公理,南至巴蒂至鄉鎮所在地9公理,村莊東西向,依山傍水而建。整個古村落都建成了。

第二,國際歷史演變和行政區劃變化。

甘姓源於殷商時期武定丞相甘磐。甘盤的父親名叫傅,大三時成為壹名醫生,妻子公孫在分娩當晚給石盤洗澡,醒來後出生。傅紅聽說這個夢就取名為卓博。當時的居住地是夏朝軍閥的封地,所以他以甘為姓。國際夏原屬古田縣管轄,原名龍脊下村(今甘棠鄉下村),福建省古田縣橫溪裏第22首府。天下始祖甘溪匡公,明朝二年(1437)從浙江進入福建,定居天下。至今已有569年。乾隆元年(1736),屏南建縣後將屏南縣原有的22都改為10都。當時的村子名叫龍脊甘溪,簡稱龍脊洋,縣城的人都叫國際夏,又因姓氏純正,所以常被稱為甘基夏。民國二十六年(1937),屏南設區署,實行保甲制,縣內設三區。國際下村是國際保險公司和聯合保險辦事處的所在地。屬第三區辦事處(長橋)管轄。民國二十九年(1940)二月,撤銷地區辦事處。全縣有12個鄉,隸屬國際保險公司,是鄉公所所在地。民國三十三年(1944)五月,縣改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1950年,第三區下轄鄉人民政府。51年,縣設四區,改二區管轄。52年,縣設六區,第五區辦事處設在國際區下。1958年,取消區鄉制,全縣建立5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歸高楓公社管轄。1983年,縣改為11鄉,村委會更名為甘棠鄉人民政府所轄村委會。

第三,特色文化。

1,傳統建築特色。

(1)古村落建築。村鎮建設具有濃厚的古代文化氣息。整個古村落是以臼的形狀建造的。明末清初因為土匪和眾生,政局動蕩。所以整個村子都被城墻、城樓、村落包圍,所以民居的布局都是“臼”字,也就是土匪來的時候可以向四面八方延伸,方便避難和防禦。

(2)寺廟。廈下甘氏宗祠被列為福州第十壹鎮名剎之壹。建於清朝嘉慶15年(1810),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祠堂為阿明式建築,土木磚石結構,寬度16.2米,進深26米。占地面積416平方米。整個寺廟四周都是土墻,外墻刷成紅色和灰色。大廳分前後,然後大廳就是大宗祠。在大廳的中間,神龕被塗成紅色,用於祭祀祖先,如甘匡公、阿寶和第十個以上的祖先。它被掛在神龕的上方。清代愛國名將、甘家第九代孫甘高高地掛在大梁上。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廣東知府時,賜“福”字金匾,為祠堂增添光彩。祠堂內的木柱均為甘家名人所寫對聯,文采輝煌,尤其是正殿,四根紅漆柱,五字楷書對聯。民國初年,平南總督何樹德到祠堂視察時,特地親筆題寫了壹副“士德久留平交石,建功浙江潮”的金字對聯,為祠堂增添了色彩和光彩。此外,匡公的次子甘和四子甘的後代,分別在清嘉慶、道光年間修建了“甘氏宗祠”。於斯公祠的名稱為龍山公祠,堂號為“季春堂”,兩清公祠號為“善濟堂”。

(3)古城建築。已被列為縣級保護文物。建於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40多年。該塔位於國際村中心,坐北朝南,東南居村,西倚花橋,北對高大蔥郁的文筆峰,氣勢磅礴。塔高8.5米,寬8.1.7米,進深7.5米,門為石砌弧形,寬2米,高2.6米,厚1.7米..屋頂屋檐上翹,顯得古樸莊重;城門上有“國際水岸蘭”四個行書大字,蒼勁秀麗。

(4)仙乳寺,又稱龍祭仙宮,是舉世聞名的龍祭創始人馬仙娘的紀念館。現在的寺廟重建於明朝隆慶三年(1569)。宮殿位於村內兩條溪流的交匯處,朝北,遠遠望去面對文筆峰,東南、西三面溪流環繞,古木花草環繞,風景秀麗,環境幽靜。宮殿是民用建築,其正殿是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穹頂。穹頂的內表面由無數小塊精雕細刻的木頭連接而成,從下到上分為九層。形狀像壹把八角鋪瓦的巨傘,瓦片飄逸有序。石灰塑造的大葫蘆頂端像壹把巨大的傘直插天空。外觀為方形紅粉墻,圓檐中央掛有牌匾,上書“方壺圓”,是這座獨特明代建築最真實的寫照。寺內還保存著三件珍貴文物,即壹張雕刻精美的香案、壹對石獅和壹座古鐘。此殿已報批,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花橋。建於清康熙41年(1702年)。雖然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雨,它依然屹立在村莊的溪面上。橋的東端與古城樓相鄰,西端與水碓樓相鄰。這座橋寬4.5米/長65,438+00米。是壹座四腳廊橋,有兩排靠背椅,可以容納50多人。椽上有彩繪,橋頂有方。這座橋是全村群眾活動的中心,是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和“世道、做人、做義人”的好地方。花橋的群眾活動是否活躍,是觀察村莊乃至社會繁榮的最好見證。

(6)誌國亭。俗稱四角亭,位於夏姬村的南端。任何從南面進出村子的人都必須經過這個亭子。該亭建於明代隆慶時期,東面和北面與村道相連,西面面對小溪,南面和右面是村道。在南面的中部,神龕上有勇士關雲長、關平和周倉的雕像。此外,該館獨特的15柱結構也是甘童年時玩耍和習武的活動場所,因此成為國際村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舊社會,從國際村遷到外地的甘後人,壹定要問亭子有幾根柱子,東西南北有幾級臺階。只有答對了才會認親戚,否則會被認為不是真正的國際村人。

〔7〕,甘故居。(1)出生地楊小麗村故居,由祖父甘元貴於清朝順治年間所建。房子坐北朝南,門前有15石階。大門中間的橫廊直接通向主屋的外廊,為兩層土木結構,前有廳堂,兩側有廂房。中間有個小廳,東邊是廚房,西邊是臥室。甘·鮑國就是在這個房間裏出生的。據說他生下來就摔到地上了,地還在。②夏姬村故居,祖屋,位於村內子曰路後面。為兩層民用建築,深約18米,寬約13米。正房四間20柱,上下分前後兩層,中間為大廳,木廳左右兩側為兩間廳室,前廳左右兩側為小巷(俗稱墻巷)。在露天的中間,當土墻底部有壹口半圓形的井時,它的水清澈甘甜。故居的前門是壹扇磚門,兩扇木門。門內的甬道通向前廳,兩邊是天井,天井旁邊是走廊和回廊。

(8)聚寶橋。又名水尾橋,坐南朝北,面向大溪右,甚至飛到廟堂右把它掀下來;

(9)飛來寺。水的盡頭,妳自東向西坐在聚寶橋上,妳拜著廟裏的小姐。

2.墳墓埋葬

(1)龍脊開基始祖甘錫礦之墓,位於村東南的後門山上。其墳丘形叫葫蘆落地,按五行八卦已浮出水面。現存墓於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它由青石制成,具有類似亭子的結構。它立在酒桌石上。主碑高52厘米,寬40厘米,鐫刻著“皇帝顯祖為隴公佳市”的碑文。紀念碑周圍的結構是連接兩側三個石卒的雙層半圓,1993。墓左側立有重建墓的紀念碑。

(2)Xi匡公次子甘思雨公從,葬於夏姬村南後門,呈山蟹形。清嘉慶二十四年重修,全部用青色石板砌築。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該墓高約5米,深14米。墓高分三級臺階,最寬處8.6米;總深度8.4米;墓碑狀的書高93 cm,寬2.05 m,酒桌石長3 m,寬1.1 m。

(3)三祖甘良潭墓位於當地楊小麗村梨園。其山形似象頭,故稱象形墓。原墓建於明朝萬歷二十九年。由於年代久遠,損毀嚴重,其後人於上世紀90年代末捐資重建。墓碑還是原來的碑,高71cm,寬65 cm。紀念碑上刻著“龍”

3.物質文化。

(1)甘任兩廣知府時,乾隆三十三年將“福”字鑲在金匾上,至今仍掛在國際村的祠堂裏。

(2)甘原畫指的是壹幅老虎畫,現由甘氏後裔甘代臣保存。

(3)甘彩色半身像在文革中流失海外,現僅存於旅馬華僑甘偉奇的後代中;同時,還有壹份乾隆皇帝給甘的聖旨。

(4)馬場。它是祖先匡公和斯練習賽馬和射箭的地方,以保護自己和防止小偷的騷擾和欺淩。如今,該遺址仍被保留下來,馬場周圍有20多棵巨大的江南水杉,風景優美。

(5)古景點36處:雲路門、後門嶺、應縣橋、治國亭、聚寶橋、絕壁亭、鄧英宮、淩雲寺、飛來寺、鄭公堂、墩上洋、界下嶺、新中排、老龍邦、瑤臺石、玉壺峰、幹墩坡、坑邊。

(6)今有八景:天上馬頭、臥處牛蹄、金雞報曉、晨起彩鳳、石龜拱北、癩蛤蟆赴港、日式文筆、十字橋鎖槍。

4.歷史名人。

甘,字昭後,號和安,以名利聞名。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農歷五月十四日,生於楊小麗村。從他三歲開始,他就搬到了夏姬村、古田縣宋集鄉長嶺村和福州市溫茹坊。從小聰明好學,善寫武功。十四歲時,他在縣市男孩測試中名列前茅。十九歲時,他參加了縣市男孩考試,進入了潘潘。二十壹歲(清雍正七年)參加鄉試,被選為侍衛。從此步入仕途。乾隆三年(1738)起,先後在廣東標義鎮任遊擊,南雄副司令,後營司令(兼任海軍司令),肇慶水師司令,貴州威寧鎮虎口門、山東兗州鎮、浙江溫州鎮宿松鎮、閩粵等地任象山、湖廣洞庭水師副司令。32年,甘龍升任兩廣知府,34年,調任福建省知府兼福建省讀書鍛煉大臣。因勞累過度在甘龍41 (1776)逝世於泉州官邸,享年68歲。甘為國盡忠,無私無畏,清正廉明,視人民為父母,視下屬為兄弟。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是福建省第四位歷史名人。

5.特色文化活動。

①武術活動。國際武術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老祖宗在村裏定居後,為了躲避盜賊和土匪的騷擾,雇了壹個武術家在村裏練武。從此,他學會了武術,並將其發揚光大。大約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袁的第七代沒有什麽野心,卻有著偉大的英雄主義。因為對祖輩的武功不滿意,所以出國學武,被教得很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擅長飛檐走壁。袁願意發揚他所學的武術。當時對村裏的年輕人進行了群眾性的武術訓練。每年收集業余時間後,村裏就有了很多練武的會館。至今村裏還保留著當年練武的工具。如:石鎖2把,每把500斤,石球2個,每把100斤。關於清康,和諧時代下武術發展更快。比如國寶愛好武術,應該讓軍人子弟來檢驗。中國武舉舉人、武進士成為清朝名將,日後大放異彩。比國寶公爵晚壹點的龍爬子,也是有誌於練武,得了武功。在和盤龍練習武術之後。村民認為學兵器不如學拳擊方便。當時,甘草、甘六兄弟壹個接壹個地去閩南拜訪著名的拳師。在永春,他們碰巧遇到了少林著名武術教師鄭的兒子鄭,並立即聘請他教他們。因為甘草和兄弟讀書刻苦,修行刻苦,為人正直,所以得到了鄭大師的《武功傳》和《傷科方子》。從此,虎拳在國際上生根發芽,發揚光大。歷代軍事大師有:公、公、公、盤龍公、幹操、元、幹正儀、幹旺仔等。拳種包括虎拳、臥拳、鋤拳和竹拳。

②迎仙活動。每年農歷六月,7至9人組成迎仙活動領隊,前往龍脊仙宮選擇活動日期。迎仙活動祈求所有村官都能致富、豐收、幸福安康。活動期間,有三天三夜的表演。活動開始時,大人物擡著神仙轎子、香亭、香桌等。,而其他高大的男人和年輕的女人拿著帶匾的旗幟。隊伍從幾百人不等,隊伍氣勢磅礴,仿佛皇帝出城。總之,該村歷史悠久,古建築特色、文化活動等文化底蘊深厚,古建築和古文化保護良好。從2004年開始,我們農村高度重視,成立了歷史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了國際著名歷史村落建設規劃。因此具備了歷史文化名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