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因素:
由於吳語與國家官方語言的差異不如粵語與國語的差別來得大,在吳語與官話的交接地帶,吳語有被官話侵蝕的趨勢。在推廣普通話而忽略方言的語言政策下,吳語的在地生存狀況很難得到改觀,對於壹門語言來說,如果自身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就很難成為影響全國的方言。
另外,吳語內部除北部太湖片之外,大多差異巨大,尤其是南部,缺乏能夠統壹各地的強勢方言。因此,除了上海話在吳語區北部擁有較大的影響力之外,吳語缺乏壹種能夠統攝全區的準官方方言。而且,粵語區的出版物(尤其是香港)常常使用書面粵語,而且從影視作品直到流行文化,粵語都壹直在大眾媒介中被十分頻繁地使用著。相反,吳語缺乏正字機構(也就是沒有壹種統壹的標準書面“吳語”〔盡管已經出現這種嘗試,如“吳語維基百科”〕),在文化領域缺乏高頻率的運用,因而很難達到粵語那樣的強勢地位。
政治因素:
眾所周知,粵語、閩南語的準官方地位有其深刻的政治因素,而且,這兩種語言在香港、臺灣分別具有官方與準官方語言的地位。而吳語並沒有這種政治上的優勢,反而受到推普政策的擠壓,其影響力難以發揮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