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
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從商代後期到秦統壹中國(前 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壹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壹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采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壹致性。
《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那麽究竟什麽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征、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壹”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 那麽究竟什麽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征、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壹”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於壹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蔔,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
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圖為《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 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大盂鼎銘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壹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西周毛公鼎銘文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壹,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
內壁鑄有多達 498字的長篇銘文。 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散氏盤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
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東周石鼓文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壹首,***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
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秦代書法編輯統壹文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壹大障礙。 秦始皇兼並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壹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壹,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壹偉大功績。
秦統壹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 《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壹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壹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壹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
2.中國書法的歷史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書法藝術的第壹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壹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書法的演變壹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壹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壹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統壹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壹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壹偉大功績。秦統壹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並稱四大楷體。
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擴展資料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
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壹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壹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壹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
近40余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
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壹種符號,代表壹定的意義,有壹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壹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百度百科-書法。
3.草書歷史及如何寫好草書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
而行草又因間於行書與今草之間,故壹般又附於今草之中。 章草是從漢隸演化而來的。
章草的結體較為簡約,其運筆既有草書的筆畫,又有隸書的筆意,其主要特征是上下獨立而不連寫,字與字間也比較獨立。 今草是從章草演進而來。
結體也由章草的扁方趨於長方,但字與字之間仍少連接。其運筆顯示出書法演變中形體和用筆方面的壹大變化。
狂草是草書中最為放縱的壹種,其結體更為放逸奔放。運筆跌宕起伏,運轉自如。
字與字多連綿,即使筆與筆之間有時不連貫,但也顯得筆斷意連,壹氣呵成。 草書字體,在造形上頗有自由感,每壹點每壹劃都具有節奏。
所產生的美感與趣味必須輕松流暢。所以書寫草書者,都具有多年筆齡,不限制選用筆性,頗能隨心所欲,然而為求效果甚佳,皆以羊毫毛筆為主或是使用以柔性毛料制成的兼毫筆,因為筆鋒選羊毫為主材料,筆腹筆腰配備較剛之狼毛、牛耳等其它加健物,作為支撐助力,可使筆毫柔順流暢,筆力足,不枯澀,揮毫之下左右逢源。
4.書法歷史簡介中國書法史是和漢字發展史壹致的,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可以辨認的最早文字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後來又發現刻在鼓形石上的石鼓文,再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這些後來統稱為大篆。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由李斯領導統壹文字,史稱秦篆,又稱小篆。
後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礎上創隸書。史稱秦隸。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並稱四大楷體。
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5.書法演變歷史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書法演變簡史:壹、商至西漢1、甲骨文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於蔔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蔔,盛於殷商。
其章法大小不壹,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壹。2、金文是古漢字壹種書體的名稱。
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3、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
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巖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壹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
4、簡帛墨跡秦代開創書法先河。秦統壹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於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壹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二、東漢漢代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壹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壹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
“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二、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
壹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張芝創立草書。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壹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 *** 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書法藝術1、三國時期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壹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鐘繇所創。
2、兩晉時期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壹種審美價值。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兩晉行書的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3、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
四、隋唐五代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壹中國,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
唐代書學鼎盛,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壹個新的境地,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壹個時代。
唐代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盛唐時期的,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張旭和懷素的狂草。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的“二王顏柳”余韻。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書法,此乃朱熹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壹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趙孟頫,鮮於樞等名家,是這時期書法的代表。
他們主張書畫同法,註重結字的體態。詩、書、畫的結合,是藝術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明初書法“壹字萬同”,“臺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
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壹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
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六、明中至清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
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壹格,開壹派風格,對後世影響極大。
拓展內容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壹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壹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壹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裏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壹。
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6.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可簡單歸納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中國書法發展史詳細介紹如下: 1、先秦書法 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書法 秦統壹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3、漢代書法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
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 4、魏晉書法 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
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壹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
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5、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
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6、唐代書法 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
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壹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壹個時代。 6、五代書法 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叠起。
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余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雕落衰敗的總趨向。 7、宋代書法 從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
8、元代書法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麽出色。
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 9、明代書法 明代象宋代壹樣也是帖學大盛的壹代。
法帖傳刻十分活躍。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
10、清代書法 是書法發展史上的又壹個中興期,上與大唐時代遙相呼應。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
早期(約順治、康熙、雍正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 11、近代書法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壹大步。
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擴展資料: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壹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壹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采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壹致性。 《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
那麽究竟什麽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征、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壹”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書法史。 7.行書在歷史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行書是由隸書轉變而來的,於西漢後期 開始形成,但是幾百年裏並不流行,直到東 晉王羲之的出現,才將行書提升為書法上影 響最大的壹宗。
行書將隸書中的橫畫進行縮 短,使隸書的扁方變為正方,同時加強了上 下筆畫的連貫性,有些筆畫采取連續書寫的 方式,進壹步提高了書寫的速度。後來揩書 取代了隸書作為正體字的位置,行書就成為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避 免草書的難於辨認和楷書的書寫速度慢而采 取的折中的書寫方法,常常將寫得比較飄逸 而近於草書的稱作行草,將寫得比較端正而 近於楷書的稱作行楷。
8.中國書法的歷史我國書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但成系統的開始出現書法這壹涵義的,可能就是從先秦時代開始了,而正統的有書法家名字留下來,則是在秦漢時期。比如:
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李斯改小篆,李斯也是作為書法家出現在這個故事中的,之後秦漢時像蔡邕的飛白書,也常常多見於現在的文學作品中。
即便從李斯開始計算,我國書法歷史也應該是從公元前226年開始。至如今2011年,就是2237年。
這壹段時間,是書法出現的時間,很多人將文字出現的時間與書法混淆,這是不正確的
公元前221年(統壹時間),秦朝建立,由李斯領導統壹文字,史稱秦篆,又稱小篆。
後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礎上創隸書。史稱秦隸。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並稱四大楷體。
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手打的就是比不上拷貝啊,我這拼命縮字,上面倒好……)
9.書法的發展史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壹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壹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壹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壹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壹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壹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壹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壹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壹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壹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壹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壹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壹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準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壹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復雜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 .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 *** 。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