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閩南話隨著閩南人在海外的創業和拼搏在壹些僑居地紮根並傳播開來。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很早就形成了閩南人的聚居地。在那裏,閩南話成了通行語言。因此,西方人在馬六甲先遇上了語言溝通的障礙,有人就想利用西方的表音文字來為閩南話註音。1815年美國傳教士馬禮遜博士在馬六甲英華學院完成編寫《羅馬化會話手冊》,這就是白話字的最初方案。但白話字的成熟卻是在廈門鼓浪嶼,當時有位名叫打馬字的牧師為廈門白話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善於借助廈門的文化人參與到白話字的規範制定工作。
大約在1850年,打馬字發現廈門局口街壹位楊老先生對閩南民間語言掌握很熟練,懂得許多閩南方言詞匯,就請他參與白話字字典的編輯工作。當時那些地痞流氓聽說了這件事情,以為楊老先生發了大財,對他進行勒索。打馬字牧師聽說了這件事,就通過外交途徑要求中國官府制裁惡霸。這壹事件被記錄在《中美往來照會集》中。
由此可以看出白話字的產生是閩南人和西方人智慧的***同結晶。從此白話字在廈門市民中廣泛傳播,何先生還向我們展示了清朝末年鼓浪嶼的女學生們學習寫白話字的照片。可見,當時推廣白話字就註重面向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