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i ěr dào jiē
2 英文參考furuncular otitis [朗道漢英字典]
otitis externa furunculosa [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外耳道癤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為外耳道軟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為單個,亦可多發。外耳道癤是外耳道軟骨段皮膚的局限性急性化膿性炎癥。致病菌多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壹種多發病,夏季更為多見。
癥狀:主要癥狀為劇烈的、跳痛性耳痛,張口、咀嚼時尤甚,常向頭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適感或體溫升高。若癤腫較大阻塞外耳道時可有聽力減退,癤腫破潰則癥狀減輕。
檢查:牽拉耳廓或壓耳屏時疼痛加劇,於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可見局限性充血,腫脹,有壓痛;成膿後其頂部有膿性黃點 破潰後有少量黃色、粘稠膿液流出。嚴重者耳後淋巴結腫大及耳後軟組織腫脹、充血。
治療:原則是控制感染,引流膿液。1.早期全身應用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藥物,局部理療、熱敷,促進炎癥消退。或者局部塗抹紅黴索軟膏、滴用2%酚甘油等。疼痛劇烈時,口服鎮痛劑以減輕痛苦。2.癤腫已成膿者則需沿外耳道長軸切開引流,防止外耳道狹窄。3.若癤腫業已破潰,則每日清除膿液,並局部塗抹4%硼酸酒精 l~2次,直至痊愈。
4 外耳道癤的別名局限性外耳道炎
5 疾病分類耳鼻喉科
6 外耳道癤的病因皮膚擦傷和潰瘍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見原因,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體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復發。高溫和濕度可降低外耳道抗感染能力,故在夏季易發病,常為葡萄球菌感染。
7 外耳道癤的癥狀體征早期引起劇烈跳動性耳痛、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癤腫堵塞外耳道時聽力可減退,癤腫位於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頜運動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現腫脹,可誤診為腮腺炎,癤腫位於外耳道後壁者,腫脹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後溝消失,可誤診為乳突炎,若為多發性癤腫、局部癥狀更重。 外耳道軟骨部可見局限性紅腫,觸痛明顯、牽引耳廓或壓迫而屏時疼痛加劇,癤腫。
8 外耳道癤的診斷根據臨床表現及體征。
9 外耳道癤的治療方案原則是控制感染,引流膿液。
1.早期全身應用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藥物,局部理療、熱敷,促進炎癥消退。或者局部塗抹紅黴索軟膏、滴用2%酚甘油等。疼痛劇烈時,口服鎮痛劑以減輕痛苦。
抗菌藥物治療首選青黴素或半合成青黴素類藥物。青黴素類藥物對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可選用青黴素,或口服阿莫西林[1]。青黴素過敏患者可口服紅黴素、阿奇黴素、地紅黴素、克拉黴素等大環內酯類[1]。其他可選藥有口服第壹代或第二代頭孢菌素、氟喹諾酮類,如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對青黴素有超敏反應患者禁用頭孢菌素,18歲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諾酮類藥物[1]。所有藥物療程為10天以徹底殺滅病原菌,避免鏈球菌可能導致的變態反應性並發癥[1]。
2.癤腫已成膿者則需沿外耳道長軸切開引流,防止外耳道狹窄。
癤腫表面出現膿頭時,可以切開引流,排除膿液,並用無菌小棉卷或紗條輕填耳道直到愈合以防止肉芽增生堵塞耳道[2]。
3.若癤腫業已破潰,則每日清除膿液,並局部塗抹4%硼酸酒精 l~2次,直至痊愈。
10 外耳道癤患者日常保健1、平時禁止掏挖耳朵。
2、患病後,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壹定的濕度。這樣則易腐、易排毒而也易於愈合。
3、外耳道要保持幹燥潔凈。擦去汙穢時,切忌粗暴或反復重擦。
4、在病起初期或癤腫未成熟之際,可於耳外部熱敷。每天3-4次。
5、睡眠 時,病耳宜在下側,但要註意不要讓其受到壓迫。
6、疼痛較重難忍時,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穴以鎮痛。
7、在愈合之初,必然產生輕微瘙癢感,切勿狂搔亂掐。
8、註意處理全身性誘發病因。
11 相關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