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如何賞析文章《麥穗黃了》

如何賞析文章《麥穗黃了》

文/江南鐵鷹

(賞析)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讀睿希穎瑤的 麥穗黃了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是著名詩人歐陽修的《小滿》中描述的景色。夜鶯在茂盛的綠柳枝頭自由自在地啼鳴,皎潔的明月照亮了萬裏長空。百花漸落,落紅成陣;麥子茁壯成長,未成熟但已灌漿飽滿的麥子於風中微擺。

小滿時節,正是麥子生長的季節,看著那迎風擺動的麥子,詩人用好心情為我們展示了壹幅小滿時節,豐收在望的美景。

散文《麥穗黃了》,恰恰就仿佛在用散文的優美,如畫筆般,展開了壹幅幅農村的夏忙景象。

第壹幅畫面,是黃河畔的遠景,作者只有寥寥數語,就讓人們仿佛看到了那幅壯美的橫幅,黃河平靜流淌,兩岸壹片麥子在夏季的風裏翻滾出金色的波浪,是不是還有布谷鳥唱著歌,在麥浪上空穿過。

第二幅畫面,也是作者的第壹章節。如果我們可以把全文看做壹個樂章,那麽前面是前奏,這裏就是第壹樂章。作者用了小標題《鏺麥收麥》。

原諒我的孤陋寡聞,這個“鏺”字不認識。我專門查了字典。解釋是,壹種兩邊有鉤、有刃,下有長木柄的鐮刀。也就是鐮刀的壹種稱呼,兩邊有鉤刃的鐮刀是什麽樣子?我不知道。我以為很可能是作者地方對鐮刀的讀法,就是“鏺”的發音。

所以這個小節,就是“割麥收麥”。這樣的用法非常有鄉土氣。

作者的這個章節寫的很細膩,用了1200多字,在全文篇幅裏占了足足三分之壹。盡其壹點,已見其用心。

作者寫了出發前的準備,忙忙碌碌的想壹場即將開始的大仗戰前準備。生火做飯蒸饅頭,非常生活化。我註意到作者再壹次用了這個“鏺”字,這裏寫作“鏺麥子的鐮刀”。可見,這是作者家鄉的壹種方言說法,把“割麥子”,說成“鏺麥子”。說明了在作者的家鄉,“鏺”字不是解釋為鐮刀,而是引申為用鐮刀的動作——割。

很欣賞作者這裏的用法,鮮明的鄉土氣,正符合文章需要體現的主題。

在這個章節裏,壹***分成12個自然段,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收麥子的全景。有大人們彎著腰,緊張而忙碌的主景,“他們帶好草帽,脖子上搭條毛巾,壹人壹行,貓著腰,壹手拿著鐮刀,壹手抓著麥稈,敏捷地邊走邊鏺,我們則跟在後面拾撿”。

也有閑暇時,孩子們的戲耍“閑下來的孩子們則在空闊的地方樂此不疲地玩著各種遊戲。比如:翻絞絞、踢毽子、捉迷藏、老鷹抓小雞、頂牛等。”

不僅描寫了青壯年的麥收形象,也有對老年的刻畫,“有些年齡稍大壹些的長者,由於長時間背弓著腰會酸痛,他們偶爾會擡起頭歇會兒,順便將空出來的手在褲子上來回蹭幾下,用手扯壹下脖子上的毛巾,擦壹擦額頭還未來得及滴下的汗珠,凝視著前方已過半程的麥壟,幾秒鐘又恢復到之前弓著腰的樣子,埋頭繼續往前趕活。”

作者在這裏引用了詩人白居易的壹首詩《觀刈麥》“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應該說,在作者的筆下,就是這樣壹幅幅生動的麥收畫面。

作品的第二樂章標題是《碾麥揚場》。壹***七個自然段,800多字。很細致地描述了從準備曬麥子的場地,到碾麥子,再到揚場的過程。“大麥場是叔伯們拉著滑碌碡(碌軸)提前壹圈壹圈滾壓碾過的。他們把麥子攤放在麥場上,然後每人拿把木杈把麥子壹片片挑立起來,好讓麥子盡快被吹風晾曬。”

“之後她換了個木榴杈把剩下的小麥稭稈清理幹凈,然後他們就拿起木推板和木銑把混有小小麥稭稈的麥粒收拾到壹堆,再用竹苕帚緩緩地掃去稭稈碎屑。這樣就可以扇麥了,爸爸用木銑將麥子使勁地拋向空中,風壹吹塵土和麥糠就被刮走了,這樣重復幾次後,幹凈的麥粒倒在竹簸箕裏面,倒入麻袋中。”

我很熟悉這樣的農事,雖然不是出生在農村,卻有八年的生活經歷,我曾經上上下下,那地方也在黃河邊,也要收麥子揚場。至今不會忘記站在下風頭,順風揮舞木鏟子,揚起麥子的那個過程,很累,可是很快樂,看著風裏沈甸甸的麥粒子滾落,就是對收獲的貼切認識了。

“不用扇車的時候,壹人拿著木鍁,鏟起壹鍁麥子,高高揚起,風吹落了麥糠和塵土,留下潔凈麥粒,有時經常為了等風,忙到大半夜,真是披星戴月了。此刻便深深體會到“粒粒皆辛苦”了。”

作者的第三章節《曬麥收糧》。八個自然段,900多字。也是文章的結尾,不僅寫了“曬麥”“收糧”,同時也寫了如今時代變遷後的景象,又在最後壹個自然段,很自然引用了歐陽修的《小滿》來寫意地暢想,讓歐陽修站在隴頭“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是不是很有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

“待到月亮高高掛起,大人們還在裝糧食,我們時而跳格子,時而丟沙包,時而在晾曬的麥子上翻滾,累了便坐在高高的麥垛上,望著皎潔的月光,編著壹頂頂麥稭稈帽子,聽著大人們嬉笑談論著豐收的喜悅。有時候我們困了就在麥跺上睡著了,要回去的時候任憑媽媽怎麽叫就是不想起,然後爸爸把我們抱下來放在裝滿糧食的拉拉車上,壹起拉回了家。”

這就是最美好的豐收圖,也是最美的生活景畫,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贊美與歌頌。

這篇3000字的散文,文筆雋美,文風樸實,帶著壹股很強的鄉土之風,是很成功的敘事散文。不過再美的碧玉,也免不了微有瑕疵。下面就作品存在的幾次遺憾,談談個人管見。

這篇作品最明顯的壹處不足,是對標點符號的使用。標點符號,是現代漢語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句子,前後都有停頓,並帶有壹定的句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義。句子前後或中間的停頓,在口頭語言中,表現出來就是時間間隔,在書面語言中,就用標點符號來表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和理解書面語言。

非常忌諱的壹種錯誤使用方法,就是壹逗到底。這篇作品出現了大量壹逗到底的情況。比如“他們帶好草帽,脖子上搭條毛巾,壹人壹行,貓著腰,壹手拿著鐮刀,壹手抓著麥稈,敏捷地邊走邊鏺,我們則跟在後面拾撿,鏺過的麥子成堆放在身後鏺過的空地上,待鏺完的時候再折回用繩子壹堆堆捆起,抱到拉拉車上,壹趟壹趟,來回折返與田間地頭。”

“五月的天驕陽似火,有些年齡稍大壹些的長者,由於長時間背弓著腰會酸痛,他們偶爾會擡起頭歇會兒,順便將空出來的手在褲子上來回蹭幾下,用手扯壹下脖子上的毛巾,擦壹擦額頭還未來得及滴下的汗珠,凝視著前方已過半程的麥壟,幾秒鐘又恢復到之前弓著腰的樣子,埋頭繼續往前趕活。”

兩個自然段,都是整段壹逗到底。再比如“壹行行麥鏺到地頭,坐在麥壟上,歇壹歇喝口水,擦擦汗,伸伸酸痛的腰,餓了就拿出出門前準備的饅頭、火燒,就著白開水,墊補墊補饑腸轆轆的肚子,待到中午顧不上回家吃飯的時候,家裏的老人做好飯菜裝進食盒,送到田間,他們顧不上細嚼慢咽,只想著趕著天氣好快快地收割完。”

還有“曬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去碾麥子了,據說七八十年年代以前人們碾麥子都是在牲口上套著碌碡吱扭扭吱扭扭地壹圈壹圈地碾,或和人力交替拉,記得我們小時候碾麥子都是用拖拉機套上沈重的石碌碡碾壓,這樣效率會更高些,也不用擔心牲口的糞便弄臟麥子,聽奶奶講,以前牲口碾麥的時候,都要在牲口的屁股後面套上袋子,就算是這樣,有時候豐收的糧食也難免會有牲口尿味,所以晾曬,淘洗就不可避免了。”

這個自然段壹***有182個字,還是壹逗到底。我們先來分析這個自然段,就知道,是完全可以在其中使用句號的。“曬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去碾麥子了,據說七八十年年代以前人們碾麥子都是在牲口上套著碌碡吱扭扭吱扭扭地壹圈壹圈地碾,或和人力交替拉,”這裏就應該是“曬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去碾麥子了。據說七八十年年代以前,人們碾麥子,都是在牲口上套著碌碡,吱扭扭吱扭扭地壹圈壹圈地碾,或和人力交替拉。”應該分成三句話。

“記得我們小時候碾麥子都是用拖拉機套上沈重的石碌碡碾壓,這樣效率會更高些,也不用擔心牲口的糞便弄臟麥子,”應該是“記得我們小時候,碾麥子都是用拖拉機,套上沈重的石碌碡碾壓。這樣效率會更高些,也不用擔心牲口的糞便弄臟麥子。”又是兩句話。

最後部分“聽奶奶講,以前牲口碾麥的時候,都要在牲口的屁股後面套上袋子,就算是這樣,有時候豐收的糧食也難免會有牲口尿味,所以晾曬,淘洗就不可避免了。”應該是“聽奶奶講,以前牲口碾麥的時候,都要在牲口的屁股後面套上袋子。就算是這樣,有時候豐收的糧食,也難免會有牲口尿味。所以晾曬,淘洗就不可避免了。”還是三句話。可見這裏實際是八句話,作者卻只有壹個句號。這就是壹逗到底。

壹逗到底這種情況,在現在的網文中非常常見,這是壹種很不好的行文習慣,會嚴重影響我們的閱讀。當然這不等於文章不好,只是本文的壹個瑕疵而已,我們還是要感謝作者送來壹篇很出色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