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 《廣韻》以前的韻書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壹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我國詩歌起源很早,為寫作詩歌服務的韻書產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下發明了壹種新的註音方法“反切”,這種註音方法的產生為編寫韻書創造了條件 。傳說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的《聲類》,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所載,《聲類》分為十卷,***收11520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由於該書早佚,其具體面貌不得而知。西晉時小學家呂忱之弟呂靜曾仿照《聲類》寫過壹本《韻集》,分作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壹篇,此書也早已失傳。其後韻書接踵相繼,特別是南朝齊、梁時,沈約、周颙等人發現了漢語四個聲調的存在,為韻書的編寫又提供了壹個重要的條件。自是以後,各種韻書風起雲湧,各有乖互。據《隋書·經籍誌》及陸法言《切韻·序》所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韻書主要還有:
《周研聲韻》四十壹卷
無名氏《韻集》十卷
張諒《四聲韻林》二十八卷
段宏《韻集》八卷
無名氏《群玉典韻》五卷
陽休之《韻略》壹卷
李概《修續音韻決疑》十四卷
李概《音譜》四卷
無名氏《纂韻鈔》十卷
劉善經《四聲指歸》壹卷
夏侯詠《四聲韻略》十三卷
釋靜洪《韻英》三卷
周思言《音韻》
杜臺卿《韻略》
這些韻書也均亡佚。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其編寫體例、審韻原則由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家顏之推、蕭該等八人所定,由陸法言執筆。該書編寫的目的有二:壹是為研究音韻的人提供壹本正音字典,壹是為詩人提供壹本檢韻的韻書。根據前壹目的,需要討論語音的古今南北異同, 本著從嚴從細的原則將具有細微差別的韻全部區分開來,即陸法言在《序》中所說的“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因論“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剖析毫厘,分別黍累”等,因此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從後壹個目的出發,該書允許詩人作詩時將某些音色接近的韻合並使用, 即《序》中所說的“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由於《切韻》撰者名高, 審音精確,權威性強,適應範圍廣,所以自《切韻》壹出,六朝以來的韻書便失去市場,淹沒無聞。《切韻》繼承了前代韻書的優點,總結了韻書編寫的得失,是我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的產物。
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進壹步的提高,因此,為《切韻》增字作註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孫愐的《唐韻》及李舟的《切韻》等。可惜的是,《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在以後很長的時間裏失傳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後才陸續從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及故宮等地發現的,大多數都是壹些殘卷。
這些被發現的韻書,除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種《刊謬補缺切韻》和蔣斧本《唐韻》外,其余均出於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魯番地帶。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間被帝國主義文化強盜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國外。斯坦因劫去的現藏於倫敦博物院圖書館,伯希和劫去的現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出自吐魯番的,於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現藏於柏林普魯士學士院。還有壹種唐抄本《切韻》殘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圖譜》中。為了使這些散失的韻書重歸故土,我國學者曾千方百計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國維首先把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卷(即切壹、切二、切三)根據照片抄錄印行。1925年,北大劉復又將他從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即王壹)和兩種《切韻》序文編入《敦煌掇瑣》。1936年,北大劉復、羅常培、魏建功把他們所見到的九種《切韻》、《唐韻》殘卷及《廣韻》編成《十韻匯編》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先生將自己從前在國外摹錄的27種唐五代韻書及附錄6種編成《瀛涯敦煌韻輯》出版。1983年,周祖謨先生將自己從1945年即開始收集、摹錄、編輯的30種韻書題為《唐五代韻書集存》,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書中有詳細的考釋和校記等。
第二節 《廣韻》的產生
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這是第壹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壹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余字)多出壹倍以上,註釋也較詳細,***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麽變化。這十三韻是:
(平) (上) (去) (入)
儼 釅
諄 準 稕 術
桓 緩 換 末
戈 果 過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余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成韻的結果 。下面是其對應情形:
《切韻》 《廣韻》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真 軫 震 質 真 軫 震 質(開口)
諄 準 稕 術(合口)
寒 旱 翰 曷 寒 旱 翰 曷(開口)
桓 緩 換 末 (合口)
歌 哿 個 歌 哿 個 (開口)
戈 果 過 (合口)
《廣韻》撰成後,壹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著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壹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壹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第三節 《廣韻》的體例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壹、《廣韻》正文***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壹、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壹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壹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壹東、二冬、三鐘等。
三、壹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四、小韻中的第壹字之下先註釋字義,然後是反切註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具體內容詳見本節之後所附《宋本廣韻》上平聲“三鐘”的第壹頁(影印)。
第四節 《廣韻》的四聲配合
《廣韻》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這並不意味著每個音節都具備這四個調類,因為陽聲韻和陰聲韻各只有平上去三種調類,入聲韻則只有壹種調類。所謂平上去入四種調類是指陽聲韻的三聲與入聲相配合而言。至於陰聲韻,由於無所與配,只有平上去三個調類。為什麽說與入聲韻相配的是陽聲韻而不是陰聲韻?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得到證明:
壹、根據韻母的結構觀察,陽聲韻和入聲韻都有輔音韻尾而陰聲韻沒有。陽聲韻的韻尾分別為[m]、[n]、[N],入聲韻的韻尾分別為[p]、[t]、[k],正好都是三個。其中[p]與[m]同為雙唇音,[t]與[n]同為舌尖音,[k]與[N]同為舌根音,它們的發音部位分別都是相同的,差別僅僅是發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據“韻”的數目觀察,《廣韻》中有陽聲韻35個,陰聲韻26個,入聲韻34個。陰聲韻的數目與陽聲韻相差甚遠;而入聲韻與陽聲韻之數僅有壹韻之差。實際上並不差,應都是35個,因為“痕”韻的入聲字數太少而未獨立設韻,將它們歸到“魂”韻的入聲韻“沒”韻中去了(從押韻的角度看,韻母相近的字可歸為壹韻)。此外,從[m]、[n]、[N]尾韻與[p]、[t]、[k]尾韻的對應數來觀察,也可以看出它們的配合極為規則:《廣韻》中的[m]尾韻是9個,[p]尾韻也是9個;[N]尾韻是12個, [k]尾韻也是12個;至於[n]尾韻與[t]尾韻的對應數本來也是相同的,只是由於上述的原因,[t]尾韻比[n]尾韻少了壹個,[n]尾韻是14個,[t]尾韻則成了13個。
清人戴震根據四聲相配的規則將《廣韻》韻目編成《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見《聲韻考》卷二),現抄錄並加說明如下:
《廣韻》獨用同用四聲配合表
上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1東獨用 1董獨用 1送獨用 1屋獨用
2冬鐘同用 湩 等字附見腫韻 2宋用同用 2沃燭同用
3鐘 2腫 3用 3燭
4江獨用 3講獨用 4絳獨用 4覺獨用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陽聲韻,[-N]尾;入聲韻,[-k]尾)
5支脂之同用 4紙旨止同用 5寘至誌同用
6脂 5旨 6至
7之 6止 7誌
8微獨用 7尾獨用 8未獨用
9魚獨用 8語獨用 9衘獨用
10虞模同用 9麌姥同用 10遇暮同用
11模 10姥 11暮
12齊獨用 11薺獨用 12霽祭同用
13祭
14泰獨用
13佳皆同用 12蟹駭同用 15卦駭同用
14皆 13駭 16怪
17夬
15灰咍同用 14賄海同用 18隊代同用
16咍 15海 19代
20廢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陰聲韻)
17真諄同用 16軫準同用 21震稕同用 5質術同用
18諄 17準 22稕 6術
19臻 齔等字附見隱韻 齔字附見焮韻 7櫛
20文獨用 18吻獨用 23問獨用 8物獨用
21欣 獨用 19隱獨用 24焮獨用 9迄獨用
22元魂痕同用 20阮混很同用 25願慁恨同用 10月沒同用
23魂 21混 26慁 11沒
24痕 22很 27恨
25寒桓同用 23旱緩同用 28翰換同用 12曷末同用
26桓 24緩 29換 13末
27刪山同用 25潸產同用 30諫襇同用 14黠 鎋同用
28山 26產 31襇 15鎋
下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1先 27銑 32霰 16屑
2仙 28狝 33線 17薛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陽聲韻,[-n]尾;入聲韻,[-t]尾)
3蕭宵同用 29筱小同用 34嘯笑同用
4宵 30小 35笑
5肴獨用 31巧獨用 36效獨用
6豪獨用 32皓獨用 37號獨用
7歌戈同用 33哿果同用 38個過同用
8戈 34果 39過
9麻獨用 35馬獨用 40禡獨用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陰聲韻)
10陽唐同用 36養蕩同用 41漾宕同用 18藥鐸同用
11唐 37蕩 42宕 19鐸
12庚耕清同用 38梗耿靜同用 43映 諍勁同用 20陌麥昔同用
13耕 39耿 44諍 21麥
14清 40靜 45勁 22昔
15青獨用 41迥獨用 46徑獨用 23錫獨用
16蒸登同用 42拯等同用 47證嶝同用 24職德同用
17登 43等 48嶝 25德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陽聲韻,[-N]尾;入聲韻,[-k]尾)
18尤侯幽同用 44有厚黝同用 49宥候幼同用
19侯 45厚 50候
20幽 46黝 51幼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陰聲韻)
21侵獨用 47寢獨用 52沁獨用 26緝獨用
22覃談同用 48感敢同用 53勘闞同用 27合盍同用
23談 49敢 54闞 28盍
24鹽 添同用 50琰忝同用 55艷 同用 29葉帖同用
25添 51忝 56 30帖
26鹹銜同用 52豏檻同用 57陷鑒同用 31洽狎同用
27銜 53檻 58鑒 32狎
28嚴凡同用 54儼範同用 59釅梵同用 33業乏同用
(以上平上去三聲為陽聲韻,[-m]尾;入聲韻,[-p]尾)
表中平聲韻***57個;上聲韻55個,比平聲韻少兩個,原因是平聲“冬”韻和“臻”韻的上聲均未立韻;去聲韻60個,比平聲韻多了祭泰夬廢四韻,又少了壹個“臻”韻的去聲韻,故為60個;入聲韻34個,比與之相配的陽聲韻少了壹個“痕”韻的入聲韻。
這裏http://202.117.144.29/class/hanyu/files/jiaoan/shang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