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壹)表示並列關系。
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
只用作第二人稱,壹般作定語,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記王忠肅公翺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壹)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麽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如: 且以壹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
(《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壹)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
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壹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
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
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
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
除表被動外,壹般讀去聲。 (壹)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
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
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
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
“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2. 學文言文有什麽用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了解古代的知識,同時也是自己今後說話辦事的壹個理論依據吧,學習文言文時很有必要的,而且其中很多的語言都很精練,後人無法超越:
例如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類似的絕妙之辭,我國的古代太多了!
從網絡語言看文言文的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幾千年過去了,我們可能聽不懂古人說話的語音,但是並不妨礙我們我們可以讀《詩》,讀《史》……
經常在BBS潛水,我才意識到了文言文的重要意義。
中國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獨此壹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將書面語和口頭語剝離。文言文簡約、韻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發揮了漢字六書構詞的特點,文言文壹直使用到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隨著白話文的推廣,文言文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大家可能會看到,每壹年《現代漢語大字典》都會說收錄了多少多少新詞,但是,這樣的速度在火熱的BBS和博客時代是多麽的落伍。如果是有較長壹段時間沒有上網或者平時不怎麽上網、甚至不上網的人們如果來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會看不懂是什麽意思。如:頂、沙發、斑竹、JJYY、BT……
以BBS為代表的網絡因為身份的隱匿性和言論的相對自由使得人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言論,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數低俗無聊的語言充斥著網絡,造成了網絡語言的庸俗化。
網絡咨迅的快速及時使大多數人可以很快的對咨迅進行迅速的反饋,當然速度(也包括鍵盤輸入和習慣的手寫的速度差別)帶來的缺失就是人為簡化、校對的缺乏和縮寫流行,造成了網絡語言的快餐化。
使用網絡的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富於朝氣和創新,敢於蔑視權威和傳統,所以不會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於自己的生活中,網絡語言更新率不亞於流行時尚的變化,所以網絡語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過嗎?我們日常正式生活的書面或者口頭都很少用網絡語言----除非妳是阿飛式的叛逆分子。每壹個人礙於自己的社會、家庭身份與地位還是以生活中的語言說話。因為我們現實的生活與網絡虛擬世界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當然兩種語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場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創立並堅持使用文言文是為了我們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而不消失。
因為文言文,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經歷了多少風雨艱辛,現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時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國,只留下壹推遺址。
大家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漢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麽聽不懂對方的話可以相互溝通,這奠定了中國各地大壹統的文化基礎。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記載文化的文字,脫離了與口頭語接近的白話文,避免了因為口頭語言的發展變化而導致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中斷或者誤解:
別說壹百年,就是年紀大壹點的人們來聽今天的小孩說話,恐怕有很多內容是丈二摸不找頭腦的,別提幾千年了。
據歷史考證,東南沿海壹帶的客家話是最接近古漢語的發音和語言的,廣東的粵語帶著很多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結構。而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並不是最正宗的漢語,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後的產物!
網絡語言的發展更證明了沒有知道明天的語言會是什麽樣子的。
但是只要是經過基本識字教育,就可以讀詩三百,可以讀樂府,可以讀唐詩,讀宋詞,讀元曲。兩千年前的《史記》和近代的壹篇文言文在語法句式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文言文的使用,不僅使得中國記載史料所耗費的物質最大化的精簡,而且保證了文化的延續傳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運動不僅錯誤的全盤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盤否定了文言文,這相當於毀壞了中華文化的兩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時多讀讀文言文,補習補習自己的傳統文化課。
參考資料:
第壹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壹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歐陽修苦讀》。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註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壹些難懂的文言字詞壹般都會給出註釋。這些註釋有助於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註釋,而應結合註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註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壹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壹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妳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壹,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壹、二種方法回答準確率較高。
4. 文言文中“是”有那些用法是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詞語“是”的出現很常見,其用法主要有虛詞、實詞兩大類,代詞、助詞、動詞、形容詞四小類用法: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
(2)作助詞,壹般用於倒裝句中,使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3)作動詞,與現代漢語中判斷動詞“是”相同; (4)作形容詞,與“非”相對,“正確、對”之意,此義項有時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對”之意。 下面逐壹闡述。
壹 、虛詞類: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這是文言詞語“是”在古代書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壹種用法,且這種用法壹 直保持到現在。
請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壹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故也?以虧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園圃竊桃李。
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與“此何故也”義同,“是”即“此”,作該句主語。
(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是”,指示代詞,復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作主語。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上)“是”復指上句“非我也,歲也”這種說法,作主語。 (4)是時,上未立太子。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蘭亭集序》) (6)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是”作指示代詞,常與其他壹 些詞合用,構成固定的習慣用語。 如“是以”、“是故”、“於是”等等。
(7)太伯不從,是以不嗣。(同上句)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7)(8)兩句中,“是以”“是故”均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
(《捕蛇者說》) (10)民之有口,猶士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國語·邵公諫弭謗》) (11)王不聽。 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同上) (12)當是幣玻?嘆?糝諏⒎ǘ齲?窀?奘卣街?擼?飭?舛?分詈頡S謔喬厝斯笆侄?‖骱又?狻#?忠輟豆?羋邸罰? “於是”的用法有二:“於”“是”各為壹詞,(9)中的“於是”表示“在(捕蛇)這件事上”,(10)中的“於是”表示“由此”“從此”之意;(11)(12)中的“於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表示承接的詞。 2、作助詞,用於動賓倒裝結構中,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這種用法還殘存在現代漢語的幾個詞語中,如“惟利是圖”“惟命是從”等。 (13)《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69頁註:全句的意思是“擊退戎、狄,制禦荊、舒”,;是,助詞。 可見這是個倒裝句,可“是”的用法,講得不夠清楚。
再查萬光治和徐安懷主編、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81頁,註:戎狄必須打擊,荊舒也應該嚴懲;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前者用主動語態譯句,後者用被動語態譯句,因而語序不同;把二者對“是”的註釋結合起來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無乃……與”是古漢語中壹種表示推測語氣的固定格式,可譯為“恐怕……吧”。“爾是過”即“過爾”,責備妳們;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
(15)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宮之奇諫假道》)“將虢是滅”即“將滅虢”的倒裝。宮之奇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同上) (16)諸君若有意,惟余馬首是瞻可也。
(《馮婉貞》)“惟德是依”“惟德是輔”“惟余馬首是瞻”分別是“惟依德”“惟輔德”“惟瞻余馬首”的倒裝,意思分別是“依據於有德者”“只是輔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聽我的指揮)就行了”。“是”的這種用法,與“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雲: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兩句中的“之”,用於肯定反問句中,將動詞賓語提前,有否定和加強語氣的作用;“是”則基本用於肯定陳述句中。
二、實詞類: 1、“是”作判斷動詞。 在古漢語中,常用“為”“乃”“則”等詞語和判斷句式來表示判斷,用“是”表示判斷則出現較晚,且主要見於壹些民間文學作品及口語中。
如: (17)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18)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
(同上) (19)我是新鬼。(幹寶《搜神記》) (20)長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
5. 高中課內文言文怎麽復習文言文閱讀攻略
壹、文言虛詞下苦功
文言虛詞是古漢語中多年沿襲下來的壹種語言現象,它的意義和用法壹般都比較固定。我們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對每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務必做到了如指掌。
二、文言實詞不放松
文言實詞是文言文閱讀的壹個難點,同學們常常被句中的壹兩個實詞卡住,導致理解的錯誤。積累文言實詞,可以從整體上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積累達到壹定程度的時候,學生的文言水平就有了質的飛躍。
三、課內文言打基礎
高中三年六冊語文教材涉及文言文有四五十篇。這些篇目都是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典範文章,是同學們學習文言文豐厚的土壤,學生應該植根在這裏吸取滋養。
四、課外閱讀作補充
由於語文高考不會出課內文章,所以同學們有必要加深拓寬。自己去閱讀、感悟,從而熟悉文言檢測試題的題型,獲得靈活應變的解題能力和文言閱讀的遷移能力。
五、翻譯語言有重點
因為文言文的翻譯用現在的語言理解會有點生硬,有些同學會喜歡把語言美化,但同學們不必刻意從直譯寫成意譯,只需要在確保語言流暢的前提下把要重點翻譯的字、詞、句式等都要明確地進行直譯,踩中題目給出的得分點,才能拿到分數。
6. 文言文學習方法古代文言文翻譯小技巧
所謂“文言文翻譯”,就是用現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那麽,怎樣正確翻譯文言文呢?可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1、留。即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壹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專有名詞,都可以保留下來照原文抄錄。因為這些詞壹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
例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嶽陽樓記》)
其中的“慶歷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別是年號、人名和地名,翻譯時都可直接錄用。
2、刪。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僅有語法作用,無實際意義,故無法譯出,翻譯時可刪出不譯。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在“久”之後的“之”,是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翻譯時可刪去。
3、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莊暴見孟子》)
正確翻譯應是: (孟子)問:“壹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壹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壹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壹起欣賞音樂快樂)。”註意補充出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4、換。就是替換。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翻譯時,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切不可用今義當古義。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又如:
是歲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遊記》)
句中的“歲”應換成“年”。
5、調。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和介詞短語後置等。對於特殊句式,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及時調整。翻譯方法,先調整語序再翻譯。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此句可調整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選。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文言中壹詞多義的情況很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例如:
雲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
“顧”是多義詞,它的義項***有七條:a回頭看。b看。c探問。d拜訪。e顧惜,顧念。f考慮。g但,但是。h反而,卻。在這個句子中用“a”最合適。這也是很多同學不會文言文翻譯的重點,這個需要平時的積累,不能速成
7、格。有些文言文有固定的格式,翻譯時也有固定的譯法。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嶽陽樓記》)
“得無……乎”是固定句式,相當於“恐怕……吧”,翻譯時按固定格式譯出。
8、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當意譯。例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直譯為“連秋天的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為“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這就是“意”譯。
在具體翻譯時,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a.先將古今漢語語義基本壹致的地方抄下來,將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對譯出來,然後將現代漢語無法或不需要翻譯的詞語刪除,以便將完全不懂的詞語突出出來。
b.將完全不懂的詞語放到原句、原文中去揣測,大致推斷出它的意思。重點實詞是得分點、、、
C.最後統壹整理答案,註意前後協調和語句通順流暢。
希望可以幫到您,很榮幸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