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問問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由此產生的民俗、社會、文化差異。

問問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由此產生的民俗、社會、文化差異。

南方人喜歡大米,北方人喜歡小麥,這當然和農作物的地理因素有關。而南方人除了以米飯為主食做湯,家常菜也有“三菜壹湯”的說法,因為米飯是寒性食物,傷胃,必須配湯潤胃。壹頓飯壹個饅頭壹個菜壹碗粥對北方人來說足夠了,可能和經濟因素有關。

妳可以看看我的壹篇文章,幫妳了解壹些知識:

/% D5 % C5 % CA % A5 % C5 % B5/blog/item/874 e 54 f 26 b 37811 ab 07 EC 55 a . html

我這裏說的“臉”,不是人體部位的臉,也不是人們喜歡的“臉”,而是谷物磨成的面粉,尤其是小麥磨成的面粉。

比起米飯,我更喜歡面條,也許是因為我是北方人,但更多的是因為面條可以做出不同種類的面食,而且有不同的制作方法。1000種食物有1000種做法,每壹種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舉幾個例子。按形狀分,壹般有條狀、餅狀和不規則球形。我們熟悉的拉面、刀削面、手搟面、油條、涼皮等。,又有很多種細分;有蔥油餅、手抓餅、千層餅、煎餅、包子、菜合子、火燒、饅頭等等。有餃子,丸子,混沌,饅頭,包子等等。在其他地區,有數不清的面條,如擔擔面、拉面、板面和陽春面。

當然,面食的流行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味道鮮美,種類繁多(如湯、餃子、丸子、包子、餅、條等。),還因為它們有趣的名字和精致的做法。

比如拉面,應該是面中之王,品種很多,有拉面、拉面、龍須面、空心面、帶餡拉面、水拉面、油拉面、扁條拉面等。,然後還有南方的“佛山拉面”和北方的“蘭州拉面”,還有各具特色的“新疆拉面”。但是做拉面不僅僅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前幾年有幸得到壹位老夫子的真傳,這裏就多說壹點。是真的。想學拉面,壹定要以身作則,自己練習。否則妳就隨便看看,或者妳要花很多年去思考。和面是拉面制作的基礎和關鍵。首先要註意水的溫度,壹般冬天需要溫水,其他季節需要冷水。氣溫30度左右。傳統上,面粉與“彭灰”混合,並加入鹽。所謂彭灰,是壹種特殊的堿,能快速軟化和韌化面條,而鹽能增加面條的“筋”。但“佛山拉面”是個例外。不含加蓬灰,有時甚至不加鹽,這就要求拉面師傅水平更高,對面更熟。講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壹遍揉”,這是壹個考驗體力的時候。那就醒醒吧。揉好的面條兩面抹油,扣在容器下面。每隔幾分鐘重復壹次,直到妳拉動表面,它不會收縮,這樣妳就可以拉動它了。但是,拉之前的“拋臉”環節才是考驗體力的時候。客人多的話,那壹個榨面就要十幾斤重,還得全身用。前幾天在餐廳壹樓看到了拉面大師。我忍不住心裏癢癢的,乞求壹次機會。甩面會讓我又累又苦。面團閃了幾下,我汗流浹背,面紅耳赤,終於敗下陣來。看來要想拉面,必須先鍛煉身體。把甩好的面擠成壹個擠面,每個擠面剛好拉壹大碗面。每次拉的時候都要折回來戴在手腕上。拉到底的時候,上下抖幾下手,面條就有彈性了,長長的,粗細均勻。看拉面大象就是欣賞雜技表演,結尾的“壹拉壹閃”最搶眼。如果圍觀的人多了,拉面師傅就心血來潮,多玩幾個“藝術動作”,比如把臉在空中轉幾圈,扭壹扭,把人嚇得人事不省。拉面的形狀也和食客壹樣,圓的,平的,三角的,粗的,細的,粗的,細的...

接下來的重要環節就是湯了,可以說是拉面的靈魂。湯的制作方法早在齊《姚敏書》中就有記載。經過長期實踐,以牛肉、肥雞、牛肉為主要原料,配以30多種調料和中藥配制而成的老湯。熬制和微沸後,主料的風味溶在湯裏,中間還要“清”兩遍。成品晶瑩剔透,極其鮮美,是拉面中最鮮美的湯。清血熱...現在的湯沒那麽復雜了。以最著名的“蘭州拉面”為例。牛肉和胡椒、草果、桂皮、姜皮等調料放在大鐵鍋裏煮,做成“清湯”。煮熟的拉面澆上清湯,配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加入紅辣椒油即可食用。總的來說,拉面的地道不地道,業內人士壹嘗湯就知道了。在“拉面世界”裏,壹碗成功的拉面應該是壹清(清湯)、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蓉綠)、黃武(面條黃亮)。妳做到這些,就真的是這個面的王了。其他的,比如龍須面、空心面、帶餡拉面,技術要求更強,壹般人很難做出,這裏就不贅述了。

看到了吧,只是拉面說了這麽多,說明“面”的知識面很廣。

另壹個有意思的面食是陜西油潑面,也叫油潑面(讀biang - biang,這個詞不在現代漢語詞典裏),有壹首詩是講陜西八怪的:

爸爸把它戴在頭上。

房子的壹邊被蓋住了

面條就像皮帶。

煎餅鍋蓋

辣椒是壹道菜。

泡饃大碗麥

唱歌和叫喊。

大姑娘不和別人說話。

其中“面如帶”的意思是“拉出來的面和帶壹樣寬”。壹根面條寬度可達兩三寸,長度可達1米。厚的時候比硬幣還厚,薄的時候像紙壹樣。壹頓壹根面就夠了,但是對於飯量大的陜西人來說,壹頓吃8兩1斤很容易。先把煮好的面條放在碗裏,然後在面條上澆壹大勺滾燙的辣椒油。黃澄澄是金黃色的,面條表面酥脆、松軟、清香,既好吃又耐餓。人壹伸壹縮脖子,咕嚕咕嚕就進肚子了,吃脹了,打了十幾個嗝,頓時渾身舒服。

陜西油潑面現在遍布中國的南北。在鄭州,估計至少有20家分店,家家生意興隆。有興趣可以去嘗壹嘗。

我是河南人,所以說到面食,就不得不說說饅頭,河南的壹種特色小吃。顧名思義,包子是烤出來的,不是蒸、煮、炸、烤出來的。和攤煎餅很像。現在通常用平底鍋烤。古時候用鐵鋸做成,兩邊略平,中間凸起。不過,煎餅是用薄薄的面糊攤的,而煎餅是用揉好的硬面團做的。以前老百姓窮的時候吃煮包子,現在已經成了河南人過年的傳統。正月初十,家家吃包子,不烤的也得買。這個時候,就是女性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聰明女人手裏的小木搟面杖可以把壹個餅卷來卷去,壹個核桃大小的面團可以烙出壹個直徑壹尺左右的“張子”,圓如月亮,白如雪,薄如紙。饅頭搟好後,隨意挑小搟面杖,不偏不斜地放在王耔上,像雜技壹樣熟練。據民間傳說,唐代詩人李白年輕時,逃學去旅行,遇到兩個煮包子的老奶奶。壹墻之內,壹墻之外,墻裏的老奶奶搟完饅頭,拿起搟面杖,扔在墻外的瞭望哨上。李白受到奶奶驚人廚藝的啟發,刻苦學習,從未停止學習,最終成為壹名著名的詩人。

河南人吃包子很講究。吃飯時,他們拿起壹塊饅頭,左手拿著,右手把食物放在上面,送壹卷“曾誠”到嘴裏,這叫饅頭菜卷。最有趣的是賣包子的叫聲。聽:包子卷菜,吃起來還不錯,芝麻醬,豆腐絲,火腿腸;煮包子卷洋蔥,吃出真相;饅頭卷肉,吃不飽...這首順口溜用河南話吟誦,韻味悠長,百聽不厭。

至於面條,以及由面條衍生出來的面食文化,我們壹天壹夜都講不完,就停下來讓自己去品味,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