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白銀時代,市場重心從增量向存量轉移,加上土地供給規則的改變,倒逼房地產企業從傳統開發思維向服務、運營思維轉變。如何通過提高管理、運營存量資產的能力以盈利,成為這些公司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擁有互聯網技術的房地產交易平臺,則試圖以自身接近客戶的優勢來生產、沈澱數據,並從數據中窺得未來真實的新“蛋糕”、新場景及新的盈利模型。
“過去的兩年當中互聯網壹直在快速地改變我們的經紀行業。”12月8日,在第壹財經、第壹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舉辦的萬有引力·第壹財經數據盛典上,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告訴第壹財經記者,鏈家壹直在做壹些數據方面的嘗試,互聯網正快速改變房地產經紀行業。此外,經過中外租房市場比較研究,楊現領發現,雖然租房在國內處於市場化早期,未來市場空間巨大。他預計,隨著壹線城市租金水平提升,機構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租賃機構將快速增多。
租賃和轉售回報率趨同
鏈家圍繞房產的產權交換和租賃環節中,從營銷的購房租房,然後到用戶的反饋,都有數據貫穿其中。
圍繞房屋交易場景,鏈家旗下的研究機構鏈家研究院近年展開互聯網與存量房市場研究。《第壹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7年前鏈家已經開始建設樓盤字典,今天已經覆蓋全國30個城市、3億人群和7000萬套房源,建立了初步的樓盤信息庫。
“我們就是在用數據來看待互聯網的生態,那接下來我們用數據來思考這個生態中心的消費者,到底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是我們所看到的碎片化的需求,是吃、行、購物、閱讀,還是說這些消費者背後是有邏輯可循的。”第壹財經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磊說。
房地產業務中,租賃業務是政策紅利最多且不斷釋放的市場,蘊藏著萬億的市場規模,這壹趨勢來源於數字與數字的比較。美國的租金規模為5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3萬億元,日本租金規模也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房地產交易總量今年約為15萬億元人民幣,租賃市場規模為1.1萬億元,僅為交易總額的7%。具體到壹線城市,北上廣深四城房屋交易額(包括新房、二手房在內)約為4.6萬億元,而這四個城市租金的規模僅在2500億元左右。
客群方面的指標也顯示了差距。中國租房人群在城市人群中的分布占比也非常低,目前全國的比例不到20%,而美國的舊金山、紐約及日本東京的租房人口都超過40%。此外,租金收入存在差距,國外成熟市場租房者通常用40%以上的收入來租房,而中國人的租金收入遠未達到這壹水平。
從鏈家研究院上述幾組數據來看,中國租房市場相對於賣方市場而言發展嚴重不足,某種程度上導致住房供給結構錯配——這讓楊現領看到了市場空間。
“中國租房市場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天中國有壹幫收入比較高、品位比較高的高管,還有本土的‘單身’,這些高收入人群開始進入高端的租賃市場。伴隨這波需求的成長,我們相信租金收入比、租金水平都應該還有上升的空間。”楊現領認為租房需求升級的趨勢很明顯,原來主要以合租為主,慢慢轉向整租,整租又從壹居室向兩居室轉變。
然而,對參與其中的企業來說,現實是國內租房業務壹直是壹樁不太穩定的生意。對此,楊現領對本報記者分析,租約普遍比較短,租金回報特別是壹線城市租金回報率低,資金成本過高,這些問題十分突出。
成為專業數據生產者
商人都是敏銳的。萬科、龍湖等開發商已經先後將目光投向長租公寓業務。隨著本月初北京海澱的住宅地塊在競拍中成為住宅全自持地塊,身為地塊競得主體的開發商也正式迎來了開發“自持型”住宅產品的新課題。
楊現領給出的數據顯示,壹線城市品牌公寓滲透率約為5%,在全國租賃市場滲透率約2%。他預測,未來領先的公寓企業有可能開放成熟的管理系統、信息平臺和租後服務,成為連接整個公寓行業的平臺。模式上,他認為,中國租房市場正由包租向托管更叠,因為租房逐漸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房屋需要經過專業的管理才更加容易出租,而租客願意為更優質的服務買單,租房產權也更加集中於機構端。
在門檻較低、競爭分散的中國租房市場,參與機構如何做到領先?楊現領分析,規模未來壹定是決定這些企業成敗的第壹要素,規模背後則是產品和服務的支撐。
“過去的十五年時間當中我們做的就是所謂正確的事情,今天我們又在確認所謂的流程化和數據化,確定更多的細節能夠讓我們產生更多的交互、更多的鏈接和更高質量的數據和內容,這件事情我們也壹直在推進。”楊現領說。
鏈家今天大概有8000家門店、13萬經紀人,不僅僅是房屋交易專業的服務提供者,還是壹個專業的數據生產者。今天關於房屋和交易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經紀人獲取和生產的,數據化將推動房地產經紀行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