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為包圍
韋(拼音:wéi)是漢語二級通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韋的古字形中部像城邑,周圍是“止”,意為圍在城四周攻城或守城;壹說本義為守衛,是“衛”的異體字。“韋”也有違背的意思,是“違”的古字。
“韋”在春秋時期還指熟過的皮子,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獸皮做成的繩子可以用來捆綁彎曲相違背的東西,故而“韋”有皮革之義。韋也是姓氏用字。會意字。商代金文的“韋”字,字中部是“囗(wéi)”,像城邑,也作聲旁;城邑四周是“止”字,為“趾”的初文,像人足。
這壹構型有三種含義:壹指包圍,四“止”環繞城邑,自然有包圍的意思;二指守衛,在古文字中,“韋”字所從的“止”大部分都是有方向性的,腳趾的方向就是行進的方向,人們在城邑四周巡邏即為衛;三指違背,從圖1的金文來看,周圍的“止”兩兩相背,有違背的意思。
最後壹說實為引申義。《漢語大字典》說,韋、衛、圍實本壹字,後世為了把意義區分得更鮮明,便改造成了韋、違、衛、圍四個字,各有專用。今簡化字雖然省減了筆畫,但韋、違、衛、圍四個字的專項職能仍然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