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攀鱸的物種故事

攀鱸的物種故事

在1792年,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註:德國的醫生和博物學家。他被普遍認為是18世紀最重要的魚類學家之壹 )在外地魚類的自然史第6卷中(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采自亞洲的標本,以Anthias testudineus(龜殼花鮨)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攀鱸屬,是在1816年,由法國醫生、解剖學及博物學家克洛奎特(Hippolyte Cloquet,1787~1840),在法國動物及博物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1769~1832)的胞弟弗雷德裏克·居維葉(Frédéric Cuvier,1773~1838)所編自然科學字典(Dictionnaire des sciences naturelles)第二卷的附錄中,根據1797年博物學家達爾多爾夫(Baron Dagobert Karl de Daldorff 或 IngobartCarl de Daldorf)在倫敦林奈學會會刊(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第三卷之論文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Perca scandens)所載之攀鱸(Perca scandens=A . testudineus)作為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為Amphiprion testudineus、Anabas testudineus、Anthias testudineus、Sparus testudineus,次定同物異名甚多,有Amphiprion scansor、Anabas elongatus、A. macrocephalus、A. microcephalus、A. scandens、A. spinosus、A. testudineus lacustri、A. t. ricei、A. t. riveri、A. trifoliatus、A. variegatus、Lutjanus scandens、Perca scandens、Sparus scandens等。 在九世紀末,壹名叫索利曼(Soliman)和另壹個不知其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來到了印度。在這裏,他們聽說有壹種魚會從水中躍出,翻越陸地,攀爬上壹種生長在印度的棕櫚樹,吸食這種棕櫚樹上含有酒精成分的果汁,然後再回到水裏去。

18世紀,有壹位名叫約翰( John )的傳教士,為贏得幾名信徒而前往印度,收獲到幾條這種“想象中的魚”,並以此得到了被寫入科學書籍的殊榮。 約翰( John )送給了當時著名的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五條“爬樹魚”(Baumklettere),並在信中告訴布洛赫,“爬樹魚”這個名字實際上是該魚在印度名稱的直譯,因為這種擁有鋸齒狀鱗片和鋒利魚鰭的魚能夠在雨水沖垮棲息地的時候爬上岸邊的棕櫚樹。爬樹魚可以在幹燥的環境下生活,借助奇妙的身體曲線向前挪動。

1791年,丹麥博物學家---達爾多爾夫(Daldorff)在當時還是丹麥在印度的殖民地的特蘭奎巴(Tranquebar)探險的時候,竟然在壹棵樹上發現了魚,而且還是活著的!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這種魚會爬樹,它們還經常爬上岸邊的棕櫚樹上高達5英尺高的地方去吸食果汁,這個發現轟動了當時的西方社會。

1797年,達爾多夫(Daldorff)在與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的研討中分享了他的這壹研究,並將這種魚描述為壹種新的物種,以拉丁名“Perca scandens”或者攀爬魚“Kletterbarsch”命名。達爾多爾夫(Daldorff)描述了當時魚正在壹顆離水塘不遠的樹的樹縫裏向上爬。它用張開的鰓蓋上的刺在縫隙的壁上托住自己,來回地擺動尾巴,用肛鰭上的刺支撐著縫壁,向前推進,然後再次用鰓蓋托住自己,並以這種方式向上運動。即使在被逮住後,它還在壹個屋外的沙地上來回跑了好幾個小時。這種攀樹魚在後來的旅行者和研究者的報告中並沒有出現,唯壹壹次還是出現在達爾多夫和約翰約定會談的結果中,在這次會談中達爾多夫(Daldorff)向約翰( John )道歉,因為之前達爾多夫曾經嘲笑過約翰的這壹發現,但是這壹次他們對這壹現象達成了***識,即“Pannei-Eri”這種魚確實可以偶爾在陸地上活動,他們也證實了亞裏士多德(Aristoteles)和泰奧弗拉斯(Theophrast)的理論:這種魚在幹旱季節的幾近枯竭的水域會身陷淤泥之中。達爾多夫是對這種存活於世的魚類作研究報道的第壹個歐洲人,雖然這種魚其實已經於1792年被德國動物學家布洛克命名為“testudineus”(名字取自這種魚身上如同龜甲殼般堅硬的鱗甲),因此達爾多夫遵從命名上的優先法則,沿用了“testudineus”這個更貼切壹些的名字。盡管如此,攀爬魚“Kletterbarsch”這個其實並不貼切的名字還是在英語語系中和以英文書寫的文獻資料中被大量應用了。這個名字本來是描述壹種限定在美洲,歐洲和北亞地區的鱸魚的分支,這個分支其實並沒有很大程度上遠離鱸魚的主種,但是這裏所指的並不是這個鱸魚種類。由於最先作為種類綱目名登錄的名字按照目錄名稱的標準而言過短,於是在1816年博物學家克洛奎特(Hippolyte Cloquet)補充命名了新的種類屬名“Anabas”,將其歸於攀鱸科的東方譜系,其中著名的品種還有中國鬥魚,暹羅鬥魚和絲足鱸魚。

在1927年,這個關於攀鱸的神話被壹位印度的魚類專家B.K Das 撰寫的研究報告“澄清” ,由於這種魚在雨天有時會上岸遷移,常常被鳥捕捉,比如池塘旁的烏鴉和鳶,這些鳥把魚叼走然後把魚放在樹梢和樹杈。 種魚經常在樹冠處被發現,發現它有的時候會懸掛在樹上,還有時呆在有水的棕櫚樹的罅隙間的水窪裏,於是人們認為這種魚可以遷徙爬樹。但之後又有研究學者通過觀察研究,對這壹種說法提出質疑,當這些鳥類或其它動物在捕捉到這些魚之後,它們銳利的嘴和爪能直接使這些魚喪命的。雖然攀鱸會爬樹的說法沒有得到有效的科學證實,但這個名字還是被用在整個攀鱸家族。註:拉丁文:testudineus,原意為“像”龜或龜狀。

英國的著名動物學家朗西斯·戴(Francis Day,1829 年 3 月 2 日~1889 年 7 月 10 日)博士在印度和緬甸生活多年並發表壹本關於這些國家的魚類的大作(1876至1878年:印度的魚類)。有壹份關於現實中龜殼攀鱸魚成功離水遷移個例的記錄材料,此記錄材料是朗西斯·戴博士在泰國暹羅半島觀察所得。這條龜殼攀鱸魚生活在壹個獨立的圓形花園中的壹個小水塘裏,這個花園密植了花卉和灌木。這條魚在屋主準備進行池塘清理的時候被發現,隨即被壹位員工從池塘中移出,以將其放生到臨近的壹條河流中去。途中這位員工因為別的事被臨時喊走了,員工將裝了這條魚的筐子就這麽放置在了河流附近。期間這條魚竟然從筐子中自行爬出,而且,與預料的逃入河流中截然相反,這條魚竟然爬回了小池塘的方向。它“越獄行動”前半部的行為是通過推測而得,但是它行動的後半部被發現並觀察記錄了下來:首先它橫穿了草地區域,然後進入了房屋間的堅實路面。當它到達了花園之後,繼續跋涉他的通往天堂之路,在小小的轉了個彎之後,它頑強地穿越了花池,然後讓自己成功地再次落入了那個小池塘裏。這段崎嶇的歸家之路長約100米,它用了大概30分鐘。

這種龜殼攀鱸魚除了具有在幹燥地表活動和大氣中呼吸的能力之外,還具擁有進化良好的可適應從水中折射到空氣折射光線改變的視覺系統(這對於魚類是極其罕見的!),而且看起來還有良好的方位感本能。

只有當魚離開它們的在池塘、沼澤或通道的停留地點或去其他生存條件可能更好的水域時,攀鱸魚(Anabas)的攀爬能力才有效。通過這種變化,魚與旱地接觸,並且這壹特點被當地居民熟知。

在暹羅,朗西斯·戴博士經常遇見攀鱸魚(Anabas),通常在晚上,它們穿過塵土飛揚的街道,越過幹旱的草原,或漫遊在田地中。它們離開的水域很容易被發現,但並不能每次事先確定他們想要移進的水域。

在有些情況下新水域的水質並不比離開水域的水質好。

魚爬過的幹掉的通道和池塘的河岸通常又高又陡,需要有技巧和耐心去解決它們。然而為了到達壹個新的水域,魚需要十分小心謹慎,偶然能看到動物從陡坡摔下去,消失在水中。

在斯裏蘭卡和印度的土著語言中以及壹些馬來西亞方言中有壹種叫“Baumkletterer”(攀樹魚)的魚,表示這種魚有爬樹的能力。但這種說法被大部分印度早期的魚類學家質疑或否認。沒有任何原因能解釋為什麽這些攀鱸魚要爬樹。過去在印度、緬甸、斯裏蘭卡、暹羅(泰國的舊稱)、法屬印度支那馬來半島(亞洲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在壹些澳大利亞靠近亞洲的島嶼上見過這種魚,有的就在樹幹下,但沒有壹條是在樹上或正在樹幹上向上攀爬的。朗西斯·戴所了解到的關於這種魚能在水域以外活動的信息並不足以打消人們對達爾多夫(Daldorff)觀點的懷疑或偏見。對壹條攀鱸魚來說,爬上壹棵枝幹粗糙、葉柄離地面不過幾公分的棕櫚樹並不比攀爬垂直的柳筐內壁難。想必對於壹條數周甚至數月都只需要壹點水的魚來說從棕櫚樹幹上留下的雨水就是它們的不竭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