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助詞用。
主要用法有四種類型: 1、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作定語的標誌。
其格式為:定語+之+中心語。 例如: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沈復《幼時記趣》)譯: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②於廳事之東北角。
(林嗣環《口技》) 譯:在客廳的東北角。 ③水陸草木之花。
(周敦頤《陋室金銘》)——各種草木的花。 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範仲淹《嶽陽樓記》)譯:(他們)觀賞自然景物後的感情 ⑤忘路之遠近。
(陱淵明《桃花源記》)譯:忘記了路的遠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徑寸之木。
(魏學伊《核舟記》)譯:直徑壹寸的木頭。 ⑦菊之愛,陱後鮮有聞。
(陱淵明《桃花源記》)譯:對於菊花的愛好。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句成為句子成分或復句的成分。
不必譯出。 其格式為:主語+之+謂語。
例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劉禹錫《愛蓮說》)譯:我唯獨愛蓮花的從淤泥中長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譯:這裏沒有嘈雜的音樂聲侵擾耳鼓。
③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劉禹錫《陋室銘》)譯:我認為菊花是花是的隱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禮記)譯:當政治上最高理想實施的時候。
3、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時間副詞後起協調音節、舒緩語氣作用。不必譯出。
例如: ①公將鼓之。(左秋明《曹劌論戰》)譯:魯莊公將要擊鼓進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齡《狼》)譯:時間長了, 4、賓語前置標誌。
通常出現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謂語前。 其格式為:賓語+之+謂語。
例如: ①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譯: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譯:宋國有什麽罪呢? 動詞“有”,賓語“陋”、“何罪”,借“之”幫助,把賓語“陋”“何罪”從動詞“有”後面提到動詞前面。這個“之”只是提賓標誌,無實在意義。
按現代漢語的說法,“何陋之有?”即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為“宋有何罪?”。 5、定語後置標誌。
為了強調定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後面。例如: 馬之千裏者。
(韓愈《馬說》)譯:日行千裏的馬,壹頓有時吃完壹石糧食。 二、作代詞用: 1、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
例如: ①具答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親戚背叛反對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劌論戰》)譯:所以戰勝了他們。之:代指齊國軍隊。
④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譯:殺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
(魏學伊《核舟記》)譯:用箬篷葉做成的船篷覆蓋在上面。之:代指船艙。
⑥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學伊《核舟記》)譯:關上窗戶。
之:它,代指窗戶。 2、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事”、“那”、“那樣”等。
例如: ① 漁為甚異之。(陱淵明《桃花源記》)譯:漁為非常驚異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
(陱淵明《桃花源記》)譯:聽說了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譯:還不能挖掉魁父這樣的小山。 三、作動詞用,相當於“到”、“往”、“去”: 例如: ①輟耕之壟上。
(《史記陳涉世家》)譯: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譯:到蜀州上任。
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陳涉世家》)譯:到駐地旁的叢林裏的神廟中。
2. 初中階段的文言文裏 為,益,於,以,效,所以,有哪些意思,分別舉我盡量用妳們學過的課文,但是有的意思妳沒學到遲早要掌握,暫時妳可以扔到壹邊。
為 拼音:wéi為的古漢語意思 wéi ①做;幹。《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發明;制造;制作。《活板》:“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活板。”
③作為;當作。《公輸》:“子墨子解帶~城,以牒~械。”
④成為;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殤子矣。”
⑤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壹體。”
⑥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寫;題。
《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其名。” ⑧以為;認為。
《鴻門宴》:“竊~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稱做。
《陳涉世家》:“號~張楚。” ⑩對待。
《鴻門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
《肴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 ⑿擔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相。”
⒀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宋國笑。”
⒂如果;假如。《戰國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藥尾,表示感嘆或疑問。《蘇武》:“何以汝~見?”《鴻門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魚肉。”
益 拼音:yì益的古文解釋 yì ①同“溢”。水漫出來。
《察今》:“澭水暴~。” ②增加,與“損”相對。
《出師表》:“至於斟酌損~,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利益;好處。
《伶官傳序》:“《書》曰:‘滿招損,謙得~。’” ④更加;愈加。
《滕王閣序》:“窮且~堅,不墜青雲之誌。” ⑤漸漸地。
《黔之驢》:“~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以 拼音:yǐ以的古文解釋 yǐ 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近,則遊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壹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
~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效 拼音:xiào效的古文意思 xiào ①模仿;效法。
《誡兄子嚴敦書》:“吾愛之重之,願汝曹~之。” ②奉獻;獻出。
《諫太宗十思疏》:“仁者播其惠,信者~其忠。” ③效驗;驗證。
《訂鬼》:“何以~之?” ④證明。《采草藥》:“根色黯惡,此其~也。”
⑤效果。《六國論》:“燕雖小國而後亡,期用兵之~也。”
⑥任務。《出師表》:“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
⑦見效。《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
效首被斬首。效尤明知有錯誤而仿效之。
所以1。
.的原因,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2.所用;用來,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
3.原因;緣故,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3.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釋 附例句61-勸 1壹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 ---怎麽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妳,妳的,妳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壹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
這裏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壹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勝,取勝) 4壹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住) 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壹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斷) 4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壹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壹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範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壹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壹種) 4範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壹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采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裏,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壹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滅。
4. 初中文言文 居 的翻譯及例句居:
動詞:
1、坐。例如《詩經。小雅。采薇》“不遑啟居”
2、處在;處於。範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3、居住。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4、安居。《左傳》“王心不違,民其居乎?”
5、閑居,居處。《論語》“居則曰:‘不吾知也!’”
6、占據,據有。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7、擔當,擔任。
8、停;停留。柳宗元《小石潭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9、儲存。《聊齋誌異》“居為奇貨”
10、經;過了。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戰國策》“居有頃”
名詞:
1、住處;住所。《長安古意》“寂寂寥寥揚子居”
2、墳墓。《詩經》“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3、所處的地位。《孟子》“其居使之然也”
副詞:
1、竟然;表示意外。《聊齋誌異》“居然城郭也。”
參考文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5. 初中文言文 為 的用法(人教版)為
⑴成為,變成。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
⑵做。例:①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④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⑤為壇而盟。
⑶作為,當作。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②子墨子解帶為城。
⑷是。例: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⑸以為,認為。例:①孰為汝多知乎!
⑹被。例:①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②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⑺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⑻)為了。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⑼給,替。例:①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⑽對,向。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如果不滿意,可自己去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