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定要把歷史當故事看!!把歷史事件壹個個串起來,很有意思!!!
2.雖然我們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壹定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習事半功倍。下面是學習初中歷史的壹個方法。同學們不妨試壹試。
第壹步是課前認真預習課文。首先,把課文讀兩遍。對於那些妳不認識的單詞,妳必須查字典。除了註音,妳還應該理解課文中這些詞的意思。
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寫出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的板書。但必須反映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名稱、起因、過程、結果和影響。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把想問的問題寫下來,這樣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得到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講,思考,記筆記。根據自己的預習認真聽老師講解,註意自己理解的和老師講解的不壹樣。還有哪些地方妳沒預習過?妳預習的時候老師說出問題的答案了嗎?如果是這樣,妳應該立即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後,妳要詳細回憶老師講的每壹句話,想想妳發現了什麽新問題。如果有,課後向老師提問,得到解答。
第三步,課後復習鞏固。先把課文看壹遍,再把預習大綱看壹遍,在課堂上根據老師的講解修改大綱。
然後,課後完成作業。做作業的時候,不要從書上抄。試著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如果實在寫不出來,就把書看完,寫下來,再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也寫得工整清晰。
最後,別忘了,三天時間裏,要把學過的內容快速看壹遍,以便及時鞏固。
第四步,看課外書或者做課外練習,擴大知識面,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看壹些與課文相關的課外書或者做壹些課外資料上的練習,既能擴大知識面,又不會忘記學過的東西。
同學們,請記住,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總是屬於勤奮的人。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附屬中小學網校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經過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壹,多看,多練,多思考,多提問。
壹旦妳拿起課本,妳就必須意識到這壹點。看歷史書,不能單純看故事,要多思考。做練習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方法。錯題要及時解決,不懂要提問。“問”的範圍很廣。妳可以和妳的同學或老師討論。
第二,勤於記憶,勤於做筆記。
背和背不壹樣。如果把背誦當成記憶,就不能牢牢記住知識點。背誦要反復,就是反復,反復。我覺得課後五分鐘效果最好。自習課和晚自習的時候花半個小時背壹天的內容。這樣可以進壹步消化知識。睡前簡單回憶壹下大綱也是個不錯的方法。
以上方法分別是個體記憶法和群體記憶法。課余時間找幾個同學,壹個負責提問,其他人先回答。這既有趣又有意義。我記得非常清楚。
不管是固定的還是隨機的,只要堅持,就會有結果。
做筆記要簡單,有條理,有系統。
三、自制輔助資料——小歷史卡。
將壹些知識點進行分類,提取出來放在單獨的頁面上。這個很好記。
以課本為主題,適當訂閱歷史雜誌和歷史參考書。
學習是不確定的,適合自己的是輕松釋放法。
第四,努力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是抓住記憶、理解和運用三個環節。這三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首先,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觀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壹步。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就無法理解和運用。這裏說的記憶不是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場景的記憶。比如初中歷史第二冊第十四課《遼宋夏金社會經濟》提到:“從五代開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這句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問:第壹,中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是什麽時候逐漸超過北方的?二、五代以來,中國南北農業發展水平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第三,中國的經濟重心是什麽時候南移的?這樣既能把握史實,又能舉壹反三,考試時才會得心應手,遊刃有余。
其次,要正確理解我們所掌握的各種歷史現象。正確認識歷史事實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對歷史現象的認識出現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結構和思維品質。這樣就不能正確解決問題,得出新的結論。以遼宋夏金時期的社會經濟為例,“繁華市鎮”的興起和作用是本課學生理解的難點。北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市鎮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農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需要擴大市場進行產品交換,於是市鎮產生了。可見,城鎮是商業(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城鎮的主要商品多為日常生活和勞動工具。隨著城鎮的發展,無地或破產的農民逐漸脫離農業生產,轉向手工業或商業,加入工商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行列。城鎮的興起促進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學生在理解了老師對這壹段的分析後,很容易得出以下結論: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的興起,城鎮的興起又促進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三,要正確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學而不練,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典型而準確的習題不僅可以從多個角度考察妳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使妳在記憶和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比如列出與北宋、南宋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做這個題目的思維結構是:首先明確分別與北宋、南宋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然後,詳細分析了各政權的交替、繼承和相互關系;最後得出正確答案:與宋朝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大理、金、西遼、西周回紇、黑可汗王朝。這樣,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知識,也掌握了學習方法。
記憶,理解,運用,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歷史不知不覺就成了妳的朋友,歷史成績自然會在紮實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3.談談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歷史課的內容,貫穿古今,橫跨中外,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的發展演變。其豐富的內容往往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復雜的線索往往給學生記憶帶來困難。很多同學反映:“歷史聽起來很有趣,但是真的很難記。”所以,“愛上課,怕考試。”原因之壹是他們記憶歷史知識的方式不對。俗話說: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
這裏介紹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克服困難,快速掌握歷史知識。
壹、網絡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壹個復雜的歷史事件,涵蓋很多方面,靠機械的死記硬背來記憶生死。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是混亂模糊的,回憶起來必然是支離破碎的,不完整的。如果經過仔細分析,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的幾個點,再進壹步理清這些點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壹個網絡,就容易記住了。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絡攤開,儲存在妳的腦海裏,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準確、清晰、快速地再現出來。這就是網絡記憶法。比如要記住“井岡山根據地是怎麽建立起來的”這壹歷史事件。經過分析,我們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①湘贛暴動;②文佳市轉;③三丸的適應;④井岡樹旗;(5)龍市駐紮。然後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牢牢記住這個歷史事件。
網絡記憶法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需要理解點與點之間的關系以及每個點本身的內容和本質。這需要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分析越透徹,理解越深刻,記憶越強。否則用處不大。例如要點(4)在井岡樹立旗幟,內容包括開展遊擊戰爭,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建立工農政權。從本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實踐上開辟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來概括這壹點。如果完全不理解這壹點的內容和精髓,僅僅記住壹個“井岡樹旗”,是無法起到啟發思考、還原印象的作用的。有什麽用?
二、分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合壹般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非常復雜,孤立地背歷史基礎知識,勢必會讓妳暈頭轉向,結果還是壹塌糊塗。如果采用分類記憶的方法,可以將歷史的基礎知識進行分類,根據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整理出線索,這樣會方便記憶。這就是所謂的分類記憶。
比如,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壹次失敗的改革(戊戌變法);兩個階級(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誕生;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四個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和第二十壹條);帝國主義五大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再比如,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可以按朝代來列舉壹下大陸與臺灣省關系的史實:三國時期,東吳魏文曾率領萬人船隊到益州,也就是臺灣省;元朝在福建省同安縣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臺灣省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省。清政府於1684年設立臺灣政府,隸屬福建省。這樣問題就壹目了然了。
分類記憶法就像用線穿珠子壹樣,可以把不同時期、同壹性質的壹些基本歷史知識串聯成壹系列系統的知識。不僅有助於牢牢記住壹些歷史基礎知識,還有助於加深對歷史發展全貌和本質的理解。
三、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記憶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如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這樣的歷史事件在記憶中往往會相互混淆,要麽是因為性質相同,要麽是因為表現形式相似。比較記憶最能克服困惑。通過對比,可以清晰地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異同,突出各自的特點,便於我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認真進行。特別要註意在“同”中尋找“異”,在“異”中尋找“同”。比如《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兩者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用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強迫貿易,主要資金之壹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都是“壹樣”的。《南京條約》被迫開了五個口。《天津條約》強行十開。這些端口很容易記住。但如果從地理上分析這些港口,就會發現《南京條約》上的港口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上的港口已經延伸到了北方和大陸。如果我們發現了這種“不同”,就不會輕易被迷惑。另壹方面,貿易港口從南向北延伸,從沿海延伸到內陸。從這個“不同”可以看出,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壹個“相同”。從這裏我們可以進壹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壹次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
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強化記憶,又能加深理解,壹舉兩得。
第四,背歌謠的方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民謠有80個字,讀八遍就能背出來;而同樣數量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80遍才能記住。為什麽?因為歌謠有節奏,借助音韻的節奏,朗朗上口,易於背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會把壹些歷史的基礎知識做成歌曲,這樣會比較好記。這就是所謂的歌謠記憶。比如中國古代史中,交替不斷變化的朝代,往往讓人感覺復雜難記,編成歌曲,“夏、商、周、秦、兩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之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失。這個很好記。
需要註意的是,寫出來的歌謠壹定要短小精悍;內容必須準確、全面;語言力求生動活潑。
五、圖表記憶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借助圖表,強化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激發想象力,增強記憶。地圖,主要指地圖;表,主要指桌子。
用地圖來記憶戰爭過程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記得古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和左書的右圖。隨著奴隸起義軍的空間移動,在地圖上標出活動路線,如卡普亞、維蘇威、梅塔邦多、穆提納,然後再折疊。
去萊佐,突破克拉蘇防線,在布林迪西西港附近決戰。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到起義的整個發展過程,而且有助於理解這次起義的重大歷史意義,它對奴隸主階級造成了沈重的打擊。
用表格記歷史事件,壹目了然,便於把握事件特點,加深印象。
歷史知識的記憶有幾種方式,還有壹個記憶歷史年代的問題。歷史年代本身就很枯燥,很難記。有些歷史時期,比如封建社會的始末,只能死記硬背。但也有壹些歷史時期,我們可以人為地與它們聯系起來,方便記憶。以下是壹些例子:
第壹,把握時代本身的特征記憶。比如蒙古滅金,1234,四個數按自然數的順序排列。馬克思出生,1818,兩個18。
第二,把握重大事件之間的距離記憶。比如: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1927,抗日戰爭爆發,1937;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向反攻,1947。三個都相差十年。
第三,把握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記錄年代。比如: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止戰,1918年壹戰結果;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 * *生產集團出現在1920,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 * *生產黨誕生在1921。
記憶力的強弱往往因人而異。記憶力差的人普遍缺乏學習知識的興趣,復習記憶的機會和方法。改善這些要素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有些老師平時不太註重方法論的指導,這是不對的。歷史是壹門科學,研究科學的人也必須運用科學方法,這是客觀要求。所以歷史老師也有責任隨時告訴學生壹些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