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的筆順:豎、橫、提、撇、豎彎鉤。
北,漢語常用字,讀作běi,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背離,引申為敗走、敗逃者,又引申為北方、北部地區等。《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賊死》:某頭左角刃痛壹所,北(背)二所。宋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康熙字典:《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並繃入聲。《說文》:乖也。從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曰壬癸。
文字源流
北,會意字。圖形文字的“北”,像兩人相背(請註意,是相背的)。以後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都是根據這二人相背的形象演變而來的。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北”。
“北”的本義,是互相違背,“北”也是“背”字的初文,而“北”、“背”的古音相同,後來便另造“北”下從“肉(月)“的“背”字,使“北”、“背”二字區別開來,把“北”作為與“南”相反的方向字,壹直沿用到今天。